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北露脊海豚

增加 9,960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808000" align= center|'''<big>北露脊海豚</big> ''' |- | File:1-191010215110.jpg|缩略图|居中|…”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808000" align= center|'''<big>北露脊海豚</big> '''
|-
| [[File:1-191010215110.jpg|缩略图|居中|北露脊海豚[http://udongwu.com/uploads/allimg/191010/1-191010215110.jpg 原图链接]]]
|-
| align= light|
'''中文名:''' 北露脊海豚</br>
'''学名 :'''Lissodelphis borealis</br>
'''栖息环境:'''适合水温度7.8~18.9℃</br>
'''种群分布:'''日本 千岛群岛到哥伦比亚和加利福尼亚</br>
'''原产地''':加拿大、日本、墨西哥、俄罗斯、美国
|}

'''北露脊海豚'''(学名:Lissodelphis borealis)体型细长,向尾部渐尖似鳗。喙短而尖,喙长为喙宽的2.18倍,下颚略长于上颚。前额和缓斜倾,额隆不明显。除腹部有细长的箪形白色区外,全身大致呈黑色。下颚前端白色。腹部白色区在两鳍肢间较宽,至脐变窄,到肛门及生殖裂处又增宽。无背鳍或脊,鳍肢小而弯曲,尾叶稍微突起。雌性和雄性有相同体形和色彩图案,唯一性状差异是雄性体重较大、身体更长。该种成体的平均长度在211~238厘米。<ref>[http://udongwu.com/qita/haiyangdongwu/Northern_right_whale_dolphin.html 北露脊海豚概述(附图)],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ref></br>
主要分布于北纬30°~50°间的温带太平洋水域,范围从日本、千岛群岛到哥伦比亚和加利福尼亚。喜群居,常百余头为群。春季多向北和离岸移动,秋季向南和近岸运动,水温高于15℃的暖水域很少发现。游速较快,喜食乌贼。北海露脊豚经常会与太平洋斑纹海豚、里氏海豚与短肢领航鲸等其他的鲸豚类共游。</br>
北露脊海豚是北太平洋唯一没有背鳍的海豚,因此不可能会与其他的鲸豚类动物混淆。虽然在海上可能看似全黑,但是身上明显的黑白图案非常独特。尽管如此,因为可能是所有鲸豚类中皮肤最光滑者,而且又经常进行平缓、小角度的飞跃游行,所以可能会被误认为海狮或海狗。北露脊海豚得名于体型较大、没长背鳍的北露脊鲸。</br>
== 形态特征 ==
[[File:800北露脊海豚.jpg|缩略图|左|北露脊海豚[http://pic.baike.soso.com/ugc/baikepic2/11897/20160916103428-593241030.jpg/800 原图链接]]]
下颚比上颚长。下颚尖端后方有白色斑块。嘴喙窄短,嘴喙与前额间有明显的凹沟。头部狭窄。前额和缓斜倾。胸鳍小而细长,胸鳍末端尖锐。白色的胸部色块以线条状延伸至尾鳍(有个体差异),黑白部位之间的界限很明显;肚脐部位的白色带面积以雄性较大。无背鳍。背部与体侧呈黑色,有时会有棕色光泽。尾干狭窄。尾鳍狭窄,尾鳍腹面以白色为主,末端尖锐,外缘向内凹;尾鳍中央缺刻明显。</br>
该种个体间牙齿数目和齿式的差异很大,通常上、下颌每侧各有 枚圆锥形齿,牙齿总数在158~212枚。</br>
初生者通常呈灰褐或乳白色,在出生的第一年内体色的改变会定型。日本附近曾发现体色略不相同的北露脊海豚,可能是一支不同的变异。</br>
大小量度:最大体重115公斤;12龄以上雄性平均长度237.9厘米,雄性最大体长307厘米;12龄以上雌性平均体长211.2厘米,没有长度超过230厘米的雌性样本。雄性的最大体长似乎比雌性要大。</br>

近种区别:北露脊海豚与栖息南半球的近亲南露脊海豚非常相似,但是身型较长些,而身体的白色面积则较小,两者的分布范围也没有重叠。</br>
== 栖息环境 ==
北露脊海豚主要栖息于大陆架的深水区,偶尔出现在近岸海域(尤其是近岸海底环境造成的深水区)。喜欢在冷水中活动,适水温度一般在7.8~18.9℃。</br>

== 生活习性 ==
当快速游行与跳跃时,给人的整体印象就是飞跃的动作;每飞跃一次,可达7米之遥。非常容易受到惊吓。逃命时整个群队会聚靠在一起,然后许多个体同时飞跃,使海面呈现一片泡沫。受到惊吓或只是单纯快速游行时,一整群北露脊海豚会采行小角度的长跃;通常会干净利落且优雅地重新入水,若在逃避危险时,偶尔会以腹面击水或侧身击水的方式重新入水。也可能缓慢游行,几乎水波不兴(大概是没有背鳍的缘故),只在海面上露出身体的一小部分。</br>
跃身击浪、腹部击水、侧身击水与鲸尾击浪相当常见。可能会船首乘浪, 但通常会避开船只。 游速很快,可达到34公里/小时。呼吸间隔为10~75秒。</br>
== 迁徙 ==
北露脊海豚冬天向南迁徙并靠近海岸,夏天远离海岸向北迁徙。在其分布地的东部,尤其是加利福尼亚,人们发现它们在秋季离开海岸,期间不断增加靠岸活动频率直到冬至。气温逐渐变暖,往春末和夏初的时候,北露脊海豚相应减少靠岸活动的频率。在其分布地的西部,比如本州北部海域,它们只在夏季以外出现,迁徙原因不明;水温变化可能是一个因素。在秋季,北露脊海豚游向加利福尼亚海岸的冷水区,春、夏季则远离。影响其迁徙活动另一因素可能与食物的丰度有关,在加利福尼亚,北露脊海豚出现的最大数量和它们主要捕食品种的最大数量存在相关性。</br>
'''组群'''</br>
北露脊海豚为高度社会化物种,通常聚群而居。太平洋东部沿岸的族群,平均规模在110头;太平洋西部沿海的平均规模为200头。偶尔会出现不结群的独游个体。整群最大潜水时长可达6.15分钟。一般有4种不同组群形式:第一种为紧密一体的小群,不存在明显的子群;第二种为各种子群组合成的松散大群;第三种是“V”形编队;第四种为群组成员排成一行。当北露脊海豚与其他鲸豚类结伴遨游时,它们会采用第一种组群方式。它们也会和太平洋斑纹海豚结成混合群体。北露脊海豚最常接触的是太平洋斑纹海豚,其他交往者还包括瓶鼻海豚、短吻真海豚、条纹原海豚、里氏海豚、白腰鼠海豚、短肢领航鲸、长须鲸、塞鲸、座头鲸、灰鲸、加州海狮。</br>
'''搁浅'''</br>
所有关于北露脊海豚搁浅的记录都是单独个体,没有成群的情况。通常每年会出现少数几头的搁浅案例,但也有例外,比如1981年,大约23头北露脊海豚搁浅在加利福利亚州的中、南部海滩,搁浅原因不明。鲸豚类搁浅的主因可能与疾病或寄生虫引起的疼痛有关。</br>
'''发声'''
北露脊海豚交流时以“咔哒”声或脉冲式发声为主,不同于其他海豚品种,它们不发口哨(啸)声。一种常见发音是一系列的短脉冲组合,包含6~18个短脉冲单元。有8种独特短脉冲系列已被记录,但其他大多短脉冲系列只是序列的重复。对比回声定位的“咔哒”音,短脉冲发音的频率更低、音长更短。短脉冲发音可能扮演了与其他品种海豚常见的哨声发音类似的交流作用。</br>
'''食性'''</br>
主要以海洋中层鱼类和枪乌贼为食,潜至距水面200米以下觅食。通过对两枚北露脊海豚的胃部样本检测发现,鱼类占胃含物的89%,其中又以灯笼鱼(Myctophidae)为主,占全部鱼类食物的89%,最常见的是乔氏珍灯鱼(Lampanyctus jordani)和瓦氏角灯鱼(Ceratoscopelus warmingi);枪乌贼约占胃含物的11%(Chou et al. 1995)。沃克和科埃(1989)检查了的两枚来自圣塔莫尼卡和洛杉矶的北露脊海豚胃部样本,发现其中有海洋植物叶、蜜蜂、白色的鸟类羽毛、小片塑胶袋、几片蓝色的聚乙烯塑料以及一枚生锈的金属瓶盖。</br>
'''天敌'''</br>
北露脊海豚的天敌未知,但可能是虎鲸和大型鲨鱼。</br>
== 分布范围 ==
分布于北太平洋的温带深水区,大约在北纬30°~50°之间。</br>
原产地(海域):[[加拿大、日本、墨西哥、俄罗斯、美国]]。</br>
== 繁殖方式 ==
最小产仔间隔约2年,其间雌豚妊娠期超过1年(12.1~12.3个月),而1年前产过仔的雌鲸的卵巢活力仍然缺乏(难以怀孕)。繁殖高峰期在7月和8月份。推测初生仔豚平均长度99.7~103.8厘米(Ferrero & Walker 1993)。哺乳期未知。雌性平均性成熟年龄在9.7~10.4岁,也即体长达到199.8~201.1厘米。雄性平均性成熟年龄在9.9~10.1岁。在性成熟前,雄性睾丸大小随年龄的变化很小,性成熟后则增长很快,质量可达到117.4~1,300克。</br>
== 亚种分化 ==
单型种,尚无有效亚种。
== 种群现状 ==
北露脊海豚的有效种群数据仅限于一小部分区域。巴克兰等(1993)估计北太平洋有68,000(CV=71%)头,宫下(1993)的数据为307,000头,平松(1993)基于副渔获物对同一区域的估计为400,000头。以上估计都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巴克兰(1993)认为其中两大高估值为正偏态。在北太平洋东部,北露脊海豚的种群数量呈季节性变化。美国西海岸的种群丰度范围在9,000~21,000头(Forney 1995,Barlow & Forney),1996~2001年,该区域的平均丰度约为11,000(CV=26%)头(Barlow & Forney)</br>

== 保护级别 ==
列入《[[保护迁徙野生动物物种公约]]》(CMS) 附录Ⅱ。</br>
列入《[[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br>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Red List):无危物种(LC),2008年评估。</br>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988年12月10日生效,鲸目*其他鲸类)。</br>

== 參考來源 ==
{{Reflist}}
25,96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