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红鹿

移除 79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鹿属
目录
1基本简介
2外形特征
3栖息环境
4生活习性
5分布范围
6繁殖方式
7种群现状
8保护级别
9经济价值
10养殖技术
==基本简介==
马鹿(学名:Cervus elaphus)是仅次于驼鹿的大型鹿类,共有24个亚种,因为体形似骏马而得名,身体呈深褐色,背部及两侧有一些白色斑点。雄性有角,一般分为6叉,最多8个叉,茸角的第二叉紧靠于眉叉。   夏毛较短,没有绒毛,一般为赤褐色,背面较深,腹面较浅,故有“赤鹿”之称。马鹿生活于高山森林或草原地区。喜欢群居。夏季多在夜间和清晨活动,冬季多在白天活动。善于奔跑和游泳。以各种草、树叶、嫩枝、树皮和果实等为食,喜欢舔食盐碱。9-10月份发情交配,孕期8个多月,每胎1仔。分布于亚洲、欧洲、北美洲和北非。
==外形特征==
马鹿是大型鹿类,体长180厘米左右,肩高110~130厘米,成年雄性体重约200千克,雌性约150千克。由于产地不同,马鹿的形态也有一些差异,在全世界共分化为24个亚种,中国的马鹿大约有7~9个亚种之多,大多是中国的特产亚种。   雌兽比雄兽要小一些。头与面部较长,有眶下腺,耳大,呈圆锥形。鼻端裸露,其两侧和唇部为纯褐色。额部和头顶为深褐色,颊部为浅褐色。颈部较长,四肢也长。蹄子很大,尾巴较短  马鹿的角很大,只有雄兽才有,而且体重越大的个体,角也越大。雌兽仅在相应部位有隆起的嵴突。雄性的角一般分为6或8个叉,个别可达9~10叉。在基部即生出眉叉,斜向前伸,与主干几乎成直角;主干较长,向后倾斜,第二叉紧靠眉叉,因为距离极短,称为“对门叉”
马鹿的角很大,只有雄兽才有,而且体重越大的个体,角也越大。雌兽仅在相应部位有隆起的嵴突。雄性的角一般分为6或8个叉,个别可达9~10叉。在基部即生出眉叉,斜向前伸,与主干几乎成直角;主干较长,向后倾斜,第二叉紧靠眉叉,因为距离极短,称为“对门叉”。 并以此区别于梅花鹿和白唇鹿的角。第三叉与第二叉的间距较大,以后主干再分出2~3叉。各分叉的基部较扁,主干表面有密布的小突起和少数浅槽纹。
夏毛短,没有绒毛,通体呈赤褐色;背面较深,腹面较浅,故有“赤鹿”之称;冬毛厚密,有绒毛,毛色灰棕。臀斑较大,呈褐色、黄赭色或白色。马鹿川西亚种,背纹黑色,臀部有大面积的黄白色斑,几盖整个臀部,与马鹿其他亚种不同,故亦称“白臀鹿”。
==繁殖方式==
马鹿的发情期集中在每年9~10月,此时雄兽很少采食,常用蹄子扒土,频繁排尿,用角顶撞树干,将树皮撞破或者折断小树,并且发出吼叫声,初期时叫声不高,多半在夜间,高潮时则日夜大声吼叫。   发情期间雄兽之间的争偶格斗也很激烈,几乎日夜争斗不休,但在格斗中,通常弱者在招架不住时并不坚持到底,而是败退了事,强者也不追赶,只有双方势均力敌时,才会使一方或双方的角被折断,甚至造成严重致命的创伤。取胜的雄兽可以占有多只雌兽,发情期一般持续2~3天,性周期为7~12天。   雌兽的妊娠期为225~262天,在灌丛、高草地等隐蔽处生产,每胎通常产1仔。
初生的幼仔体毛呈黄褐色,有白色斑点,体重为10~12公斤,头2~3天内软弱无力,只能躺卧,很少行动。5~7天后开始跟随雌兽活动。哺乳期为3个月,1月龄时出现反刍现象。12~14月龄时开始长出不分叉的角,到第三年分成2~3个枝叉。3~4岁时性成熟,寿命为16~18年。
折叠编辑本段 == 种群现状== 马鹿在中国尚有一定数量,在黑龙江和吉林可能有近10万只,但由于过量猎捕幼仔和栖息地的丧失,也逐渐产生危机,尤其是在新疆,塔里木的野生种群已经由15000只下降到4000~5000只;阿尔泰马鹿由20世纪70年代的10万只下降到4万只左右;野生天山马鹿则正以每年3000只左右的速度锐减。   如果这样下去,野生马鹿很快就将有绝迹于伊犁河谷的危险。
红鹿
红鹿(共6张)
折叠编辑本段 ==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 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低危(LC)。<ref>[5https://www.360kuai.com/pc/95faeaeef8b970fe8?cota=4&kuai_so=1&tj_url=so_rec&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快资讯,2019-12-13</ref>
中国国家Ⅱ级保护动物。
折叠编辑本段 == 经济价值== 
马鹿的鹿茸产量很高,是名贵中药材,鹿胎、鹿鞭、鹿尾和鹿筋也是名贵的滋补品。
折叠编辑本段 == 养殖技术==  ''' 一、生活习性''' 马鹿的生活习性有5大特点:(1)白天活动,母鹿3~5头成群,公鹿平时独居,繁殖季节也和母鹿群居在一起。(2)行动非常敏捷,嗅觉、听觉发达,但视力相对较差。
马鹿的生活习性有5大特点:(1)白天活动,母鹿3~5头成群,公鹿平时独居,繁殖季节也和母鹿群居在一起。(2)行动非常敏捷,嗅觉、听觉发达,但视力相对较差。 (3)善奔跑,喜跳跃,好安静,怕惊吓。(4)以草为食,夏秋采食禾本科植物嫩枝、芽,冬春采食各种灌木枝条、叶片。(5)适应性强,各地均可驯化饲养,零下40℃亦可正常生活。
''' 二、生产性能'''
1、鹿茸 主干长平均为60厘米左右,主干围度16厘米左右,叉口深12厘米左右,平均鲜茸重3.7公斤左右,干茸重为1.3公斤左右,干燥率平均为46%。
3、肉质 马鹿体内脂肪少,蛋白质含量高,肉质鲜嫩可口。屠宰率:公母鹿分别为54.89%、51.22%,净肉率分别为39.02%、38.91%,骨肉比分别为1:3.19和1:3.18。
''' 三、繁殖性能'''
马鹿在人工驯养条件下寿命长达25年,繁殖年限可达15年。母鹿1.5岁性成熟,但以2.5岁体成熟时配种为宜。公鹿4~5岁时参加配种为好。
3、配种方式 一是每天早晨把公鹿放入母鹿群中,与母鹿交配后,将公鹿赶到另圈,再换另一公鹿再配。二是一配到底。在8~11月份,按公母鹿比1:15~18,组群配到结束,中途可换2~3头公鹿复配。三是杂交。
''' 四、饲养管理'''
1、鹿舍建造 选择地势平坦,阳光充足,背风向阳,高爽干燥的地方建舍。鹿舍应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棚舍,二是运动场,四周要建向3米的围墙。运动场内设食器和水器,冬季舍内垫草,运动场内铺沙。每只鹿占地6平方米,采取舍饲或半舍饲饲养均可。
2、饲料 为降低饲养成本,可从本地饲料资源出发配制日粮。(1)公鹿:粗饲料有野草、农作物茎叶、青贮料和杨、柳、榆树的枝叶等,豆秧和红薯秧是很理想的粗饲料。精饲料配方:玉米50%、豆类(油渣)30%、麸皮(糠)20%、钙20~30克、盐30~40克。   (2)母鹿:粗料种类与公鹿相同。精饲料配方:玉米30%、豆饼(油渣)20%、糠麸50%、钙30~40克、盐20~30克。(3)生茸期:粗饲料有苜蓿草、红薯秧、大豆秧、青贮料等。精饲料配方:豆科子实55%、禾本科子实35%、糠麸类10%、钙30~40克,盐20~30克。
3、科学饲喂 饲喂要三定:一定时,每天喂3次,即早7时、午12时、晚6时。二定量,粗饲料自由采食,一般日投量12~15公斤,精饲料日喂量1~1.5公斤。三定水,必须供给清洁饮水,冬春每日2次,夏秋时每日3次,以饮足为止。
参考资料
1. 马鹿 . [2017-11-27]
搜索发现乐天免税店东京GINZA店DFS官网提前选购 高铁赴港立即取货 
[[Category:380 動物學總論]]
10,60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