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满族说部

增加 246 位元組, 4 年前
历史渊源
满族民间说部的产生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这便是受汉族传统[[说书]]的影响。历史上,满族曾两次问鼎中原,对中原文化的影响不可谓不大;但另一方面,在满族与汉族的长期交往过程中,满族也吸收了大量中国优秀文化,民间说书,就是典型的一例。
[[File:杨家将影视剧照.jpg|300px|缩略图|右|<big>杨家将影视剧照</big>[http://img.mp.itc.cn/upload/20161230/839c10b0028a41baac2f8533614a2e3b_th.jpg 原图链接][http://www.sohu.com/a/123030261_555629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在中国文学史上,说书这种表演形式至少可追溯到唐宋时代,此后一直常盛不衰。到了清代,随着满族入关,这种通俗易懂的表演形式,更显出勃勃生机。当时的说书,内容多取自汉族文学史上的讲史、公案及武侠类小说,如《[[三国演义]]》《[[大八义]]》《[[小八义]]》《[[施公案]]》《[[忠义水浒传]]》《[[杨家将]]》等等,通过说书这种特殊传媒,这些作品不但成为当时满族社会中家喻户晓的故事,同时也为后来满族自己的民间说书艺人表演风格的养成,提供了借鉴。听过或读过满族长篇说部的人都会明显感悟到,在满族长篇说部中,无论是讲述内容的选取,还是表演风格的定位,均与汉族的民间说书有着借然不同的风格。如故事的主人公多为侠肝义胆、扶弱济贫、保家卫国的铁骨英雄,情节展开过程中常常采用设置悬念的手法,以及开篇及结尾处的技术处理,起承转合过程中的套话借用等等,在一定程度上有着较明显的共通性。
==文化特征==
248,81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