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5年後,世界將被疫情變成什麼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網絡的圖片

5年後,世界將被疫情變成什麼樣? 報道 科研圈,我們剛剛送走了新冠疫情下的第三個春天,在很多人眼中它格外漫長。一份來自國際科學家組織的新報告對 5 年後的世界進行了不同情景下的模擬——2027 年我們能否擺脫新冠疫情,取決於全球人口能否建立起有效免疫屏障、全球合作能否順利開展等一系列科學與社會因素。[1]

三種命運

這份報告由旨在聯合世界各地科學家和科學機構的非政府組織國際科學理事會(The Inter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ISC)完成,作者是來自公共衛生、病毒學、經濟學、行為科學、倫理學和社會學等多領域的 20 名專家。他們模擬了不同科學和社會條件下,未來 5 年新冠疫情走勢和人類命運的三個可能情景。

如果全球人口的新冠疫苗完全接種率能夠超過 80%,那麼我們將進入一個極為樂觀的未來世界:疫苗的高普及率意味着更少的感染者死亡數、更低的病毒變異風險、更公平的公共衛生資源分配和更緊密的國際合作水平,同時這也會為心理健康、經濟增長和全球的可持續發展帶來助力。但這並不意味着新冠病毒會就此消失,它將轉變成為一種可控病毒,即便在某一時刻導致感染激增,人類社會也依然能夠有效應對。

但報告認為,上述情況不太可能真的發生。根據 Our World in Data 和《紐約時報》的統計數據,截至 5 月中旬,全球共有 61% 的人口完全接種了新冠疫苗,但分布極不均衡:北美和亞太地區的完全接種率正向 70% 的大關進發,但大部分非洲國家的數字不足 35%。ISC 的學者們認為,如果我們不採取任何新的行動,未來 5 年全球疫苗接種率無法提升至 70% 以上,新冠病毒仍會出現季節性暴發,新變體也會持續出現,各國仍需投入大量時間和金錢不斷研發新的疫苗和抗病毒藥物。部分疫苗接種率高的國家或許能夠走出大流行的急性期,但那些本就無法獲得有效疫苗的國家和地區將會被拖進衛生系統崩潰、糧食安全無法得到保證的更糟糕境地。這會令全球不平等持續加劇,聯合國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將倒退 10 年。

這還不是最差的情況。在報告模擬的第三種情景下,全球疫苗接種率低於 60%,低收入國家甚至無法獲得第一針疫苗和有效的抗病毒藥物。持續升級的國際緊張局勢和民粹主義可能會嚴重阻礙全球合作,疫情仍將失控,一些國家和地區可能會繼續出現嚴重暴發。

ISC 專家們表示,報告並非試圖預測未來,而是希望找到可以採取的行動來減少疫情對未來人類社會的影響。顯而易見的是,有效的疫苗部署將是避免我們陷入「悲慘結局」的重要條件。

一場豪賭

在疫苗覆蓋率較高的北美,79% 的人口已經接種了至少一劑新冠疫苗,針對目前傳染性最強的奧密克戎變異株的「第四針」也處於研發之中,但他們仍然需要面臨一場可能決定疫情走向的「豪賭」。美國政府於 5 月初警告稱,今年秋季可能會有 1 億美國人感染新冠病毒,希望藉此說服國會批准更多用於新疫苗研發和衛生服務的財政預算。但自疫情暴發以來,新冠病毒層出不窮的變體和子變體令決策者猶豫不決——無論科學家和疫苗製造商選擇哪一類變體作為新疫苗的研發依據,都有可能撲空。

人類並非沒有控制傳染性病毒的經驗,流感疫苗就是證明。幾個世紀以來,流感病毒和它的人類宿主通過一輪又一輪的「感染-免疫」形成了一種奇妙的共生關係。當人類對某一類流感病毒形成規模性免疫後,病毒就會演化出一個更新的版本來為自己獲得生存的空間。於是,去年主導的流感毒株會決定今年的主導毒株,今年的主導毒株又會影響明年的演化方向。這種規律的演化形式被科學家形容為「階梯式進化」, 世界大部分地區每年都會出現一個固定的流感季,因此這也為疫苗更新提供了一個穩定的周期。自 1999 年起,世衛組織每年都會根據各成員國報告的流感病例及其下屬機構收集的數據,預測下一年的主導流感毒株,疫苗製造商將根據預測名單每年更新一次季節性流感疫苗的主要成分。

然而這份經驗目前無法適用於新冠病毒。美國密歇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的病毒學家 Adam Lauring 認為,新冠病毒的迭代路徑並不是流感病毒的階梯式,而是呈現一種複雜的放射狀:從演化譜系上來看,較早出現的阿爾法變體並不是之後占據全球主導地位的德爾塔變體的直接祖先;當下風頭正盛的奧密克戎也並不和「前輩」德爾塔在同一條演化路徑上——在世界過半人口擁有某種程度的免疫力的前提下,新冠病毒正在被迫自我改造,沒人知道它下一步會怎麼「變」。

鎖定奧密克戎?

不過,最近出現的幾個主要毒株都集中在奧密克戎內部。從 BA.1 到 BA.2,再到現在正在喚起全球警惕、擁有更強傳染性和免疫逃避能力的 BA.2.12.1、BA.4 和 BA.5,這些層出不窮的子變體的出現傳達出了一個很明確的信息:下一步應該依靠基於奧密克戎的疫苗進行反擊。走在疫苗研發前列的美國疫苗製造商 Moderna 和輝瑞已經開始了行動,兩家公司基於 BA.1 子變體的 mRNA 疫苗很快會公布數據,正好能夠趕上該國計劃在今年秋冬季的新一輪接種。

不過,奧密克戎的刺突蛋白(是很多現有疫苗引發有效免疫反應的主要位點)和其他變體差異較大。科學家們擔心,此前一直沒有接種過任何疫苗的人,可能無法靠奧密克戎疫苗獲得對其他新冠變體的免疫能力。最近發表在《自然》(Nature)的一項研究間接證實了這個觀點:感染德爾塔變體後的小鼠,其血清具有一定的跨變種中和作用,但感染奧密克戎後的小鼠血清無法對野生型、阿爾法、貝塔或德爾塔變體產生有效的中和作用;未接種疫苗的奧密克戎感染者呈現了同樣的特點,他們康復後並不能免於其他變體的二次感染。

一些專家認為,2021 年末到 2022 年初出現的 BA.4、BA.5 以及上個月以來北美地區 BA.2.12.1 的興起,或許意味着病毒開始進入一種可預測的演化模式,但這仍不能排除未來其他變異株捲土重來的可能。要知道德爾塔變體並沒有完全消失,隨着全球人口對奧密克戎家族的免疫力不斷增長,德爾塔的後代可能會捲土重來。

為了避免出現上述的「雙輸」局面,包含野生型毒株和 BA.1 子變體的兩種刺突蛋白的二價疫苗或許是更令人安心的選擇。據悉,Moderna 和輝瑞已經開始推進這類二價新冠疫苗的研發,Moderna 將其描述為該公司 2022 年秋季的「主打疫苗」。根據美國臨床研究檢索網站 Clinicaltrials.gov 的信息,兩家公司均在招募或進行二價疫苗的較大規模臨床試驗。

不可否認的是,專門針對奧密克戎 BA.1 的疫苗早晚也會過時(現在這種變體已經開始喪失其主導感染者的地位了)。未來一段時間內,人類將不得不繼續這場「打地鼠」一樣的免疫遊戲。但如果我們什麼都不做,肯定將無法贏得這場比賽。

廣告   好消息是,部分學者認為新的具有免疫逃避能力的變體從新冠病毒家族樹中萌芽的速度最終會放緩。此外,美國威斯康星大學(University of Wisconsin)的研究人員正在研究通用疫苗,希望它對所有新冠病毒變體(甚至包括那些未被發現的變體)都有效。另一方面,新變體的不斷出現帶來了更多的樣本和數據,這或將幫助科學家們找到摸清病毒演化規律的頭緒。[2]

  主要來源:

  https://council.science/publications/covid19-unprecedented-and-unfinished/

  https://www.sciencealert.com/this-is-what-the-next-5-years-of-the-pandemic-might-look-like

  https://www.theatlantic.com/health/archive/2022/05/covid-vaccine-recipe-omicron-protection/629846/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2-01240-x

  https://www.bostonglobe.com/2022/05/06/nation/coronavirus-wave-this-fall-could-infect-100-million-biden-administration-warns/

  https://covariants.org/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