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革葉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革葉槭'
圖片來自技點網

革葉槭(學名:Acer coriaceifolium Lévl.)是槭樹科、槭屬常綠喬木,高約10米。樹皮粗糙,深褐色或深灰色。小枝近於圓柱形,當年生嫩枝淡紫色,有淡黃色絨毛,多年生老枝褐色或深褐色。冬芽圓錐狀,褐色,鱗片卵形。葉革質,長圓披針形或披針形;葉柄淡紫色,嫩時有絨毛,老時無毛。花序傘房狀,有黃綠色絨毛。花雜性,雄花與兩性花同株。小堅果淺褐色,凸起,卵圓形。花期3月,果期8月。

分布於中國四川東南部、湖北西南部、貴州及廣西北部。生於海拔1500-2500米的疏林中。[1]

革葉槭可作庭蔭樹、行道樹,花是蜜源。木材堅韌細緻,是良好的建築、家具和細木工用材。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無危(LC)。

形態特徵

常綠喬木,高約10米。樹皮粗糙,深褐色或深灰色小枝近於圓柱形,當年生嫩枝淡紫色,有淡黃色絨毛,多年生老枝褐色或深褐色近於無毛,皮孔稀少,淡黃色,近於圓形或長橢圓形。冬芽圓錐狀,褐色,鱗片卵形,邊緣纖毛狀。葉革質,長圓披針形或披針形,稀長圓卵形,長8-11厘米,寬2.5-3.5厘米,基部闊楔形或楔形,稀鈍形,先端漸尖或銳尖,全緣,上面綠色,無毛,干後淡黃綠色,下面淡綠色,嫩時密被淡黃色絨毛,老時毛漸稀少或近於無毛狀;主脈在上面微凹下,在下面凸起,側脈5-6對,以30度的角與主脈叉分,幾達於邊緣,基部1對側脈約達於葉片的中段,均在上面微顯著,在卞面稍凸起,小葉脈顯著;葉柄淡紫色,嫩時有絨毛,老時無毛,長1.5-3厘米。

花序傘房狀,連同長1厘米的總花梗在內共長2厘米,有黃綠色絨毛。花雜性,雄花與兩性花同株;萼片5,淡綠色,長圓形,長4毫米;花瓣5,淡黃色,倒卵形,與萼片近於等長;雄蕊8,長於花瓣;花盤位於雄蕊外側,被淡白色長柔毛;子房有淡白色長柔毛,花柱2裂,柱頭反卷。小堅果淺褐色,凸起,卵圓形,長7毫米,寬5毫米,翅鐮刀形,寬7毫米,連同小堅果長3-3.5厘米,張開成鈍角。花期3月,果期8月。

育植技術

革葉槭主要用種子播種法繁殖。秋季採種,干藏入冬。播前用40-50℃的溫水浸種,拌沙2倍,堆置催芽10-15天,於3月下旬平壟或高壟條播。覆土厚度2-3厘米,同時覆蓋乾草,15-20天發芽出土。苗出齊4-5天後須將覆草撤除,幼苗出土20天以後開始間苗。

春、秋兩季皆可栽植,應每穴施腐熟堆肥,栽後灌透水,隔3天再灌1次水。在生長期鬆土除草2-4次,遇旱澆水。

植物學史

樟葉槭學名原為Acer cinnamomifolium,《中國植物志》(修訂版)將兩者做了歸併,接受名為革葉槭。 在1861年的《中國植物志》中,小果革葉槭(Acer coriaceifolium var. microcarpum Fang et S.S.Chang)為革葉槭的變種;而在植物智網站顯示,小果革葉槭名稱已修訂,歸併入了革葉槭(Acer coriaceifolium Lévl.)。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四川東南部、湖北西南部、貴州及廣西北部。生於海拔1500-2500米的疏林中。 喜溫暖濕潤的亞熱帶氣候,稍耐乾旱,喜光,在鈣質土和其他土壤上均能生長。

主要價值

革葉槭可作庭蔭樹、行道樹,花是蜜源。木材堅韌細緻,是良好的建築、家具和細木工用材。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無危(LC)。

列入中國貴州省《珍稀瀕危植物名錄》——三級保護植物。

種群現狀

革葉槭在中國貴州的分布區範圍狹窄,在其分布區內星散分布,種群數量稀少,隨着森林植被遭砍伐破壞以及放火燒山等影響,革葉械的生境亦隨之受到破壞,不認真加以保護,有處於漸危狀態的危險。

保護建議

可在中國貴州省冊亭縣冗貝至木社、甕安的朱家山一帶建立保護點,委託當地林業部門採種進行繁殖育苗試驗。用種子栽培,因種子壽命短,應即采即播。

參考來源

  1. 革葉槭技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