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龍城遺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龍城遺址位於遼寧省朝陽市北大街老城區一帶,始建於公元341年,為前燕王慕容皝所建 ,是中國古代兩晉十六國時期前燕、後燕、北燕(簡稱「三燕」)的都城。古城遺址與現今市區重疊,疊壓於市區地下,暴露在外的遺蹟有「龍城宮城南門遺址」。[1]

歷史地位

朝陽歷史古城的發展及其地位,標誌其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獨特的歷史優勢。位於朝陽城東南郊的柳城歷史久遠,戰國時,燕置塞上五郡,柳城屬遼西郡。至漢朝時,柳城已成為遼西郡西部都尉治所,後被三郡烏桓據為統治中心,曹操北伐烏桓曾揮師柳城,可見柳城在秦漢時期已成為東北重鎮。

據《晉書》及《十六國春秋輯補》記載:「晉咸康七年(公元341年),燕王慕容皝以柳城之北,龍山之西,所謂福得之地也,使陽裕、唐柱等,可營制規模,築龍城,構宮室宗廟改柳城為龍城縣。「第二年,即咸康八年(公元342年)慕容皝將都城由棘城遷移到了龍城(遼寧朝陽)。

文獻記載:「晉永和元年(公元345年)夏四月,一黑龍一白龍見於龍山,皝率群僚觀之,去龍二百餘步,祭之以太牢。二龍交首嬉翔,解角西去。「歷代帝王都自命為真龍天子,黑白二龍現身龍城,正預示着慕容皝也是受命於天,於是在龍山建龍翔佛寺,把新建的宮殿命名為和龍宮。而龍城作為東晉十六國時期,前燕、後燕、北燕的都城和陪都長達百年之久。

考古發現

宮城南門

2003年,遼寧省朝陽市政府對朝陽市老城區內的北大街及周邊地區進行拆遷改造,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改造工程,進行了考古勘探和發掘工作。從2003年7月—2004年12月,共發掘11個地點,發掘面積1萬餘平方米,揭露出多處十六國時期至清代的重要遺蹟,出土了包括北燕紀年陶瓮在內的大量重要遺物。其中3號地點即朝陽北大街龍城宮城南門遺址的發掘,是本次考古工作最大的收穫之一。入選2004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考古發掘表明,這座門址坐北朝南,始建於前燕,徹底廢棄於元代,共經歷了前燕、後北燕、北魏、唐、遼和金元6個時期的建築和改建,歷時1000餘年,這在我國城市考古中是極為罕見的發現。三燕時期的城門是首次在朝陽城內發現,其門道結構保存完好,建築風貌獨特,據中國古代建築的等級制度,只有都城才能修建三門道城門。朝陽龍城城門遺址就發掘出了三門道。

專家分析,這座始建於前燕時期的古老都城,是1600年前中原文化、東亞文化、草原絲綢之路的匯集地。為研究十六國時期北方城市的城門形制提供了實物資料。更重要的是,這座城門遺址位於朝陽老城區的中軸線上偏北處,根據其位置判斷,應為三燕龍城宮城的南門,這為研究三燕龍城的布局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坐標點。尋找和確定三燕都城龍城遺址,是十六國時期考古的重大課題,也是遼寧西部地區歷史時期考古的一項主要任務,雖不斷有有關遺蹟現象顯露,但都較為零散。此次考古發掘有較好的解決,為遼寧城市考古積累了經驗,是學術上的一次突破。

五期門址

城門遺址位於朝陽北塔東南300米,包括大型夯土城門墩台、石砌門道、向南北兩側延伸的石子大路、磚路和東西兩側的城牆。城門墩台由兩個東西對稱的大型夯土台基構成。宮門三門道證明這是座都城。通過考古發掘,發現「龍城宮城」正門先後經過前燕、後燕、北魏、唐、遼五個時代的建設。

第一期門址有三個門道,兩側有向東西延伸的城牆,門址和城牆都用純淨黃土夯築,質地堅實,夯層清晰,夯層厚8—10厘米。按中國古建築的等級制度,只有都城的城門才允許開設三門道,據此推測,第一期門址當為前燕始建龍城時所築,是龍城宮城的南門。

第二期門址在一期門址基礎上改、擴建而成,仍為三門道,推測二期門址建於後燕,毀於北燕滅亡時。

第三期門址形制發生了較大變化,主要是把東、西兩門道的南端用夯土堵死,中門道繼續使用。兩側門道未堵的空間填滿了堆積土,出土有北魏蓮花瓦當和隋五銖錢。第三期門址當為北魏時期所建,沿用到隋代。

第四期門址在北魏基礎之上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門墩的南北兩端和城牆南端都進行了增補。門墩平面呈長方形,底部東西長34米,南北寬23米,門墩南北兩側均有包磚。門道長4米,其北部發現一條南北走向磚道,殘存25米。根據夯土外包磚的形制和層位關係判斷,第四期門址當建於唐代。

第五期門址的方向和格局都依唐代之舊,但範圍有所縮小。門墩底部東西長約32米,南北寬20.5米。門墩外圍均用磚石包砌。門道寬5米,長20.5米,地面用大石板鋪砌,兩壁包鑲木板,其下置礎石,上承木柱,門道內堆積了大量的被燒成木炭的粗大立柱和紅燒土塊等,表明此建築最終毀於一場大火。推測第五期門址始建於遼代,沿用至金元,廢棄之後沒再重建。

意義重大

十六國時期整個中國北半部都為鮮卑族所統治,當屬民族大融合時期,至唐代達到一個高峰,成為世界頂尖級文化。從公元3世紀到8世紀的500多年間,朝陽一直為東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所在。中原王朝經營東北地區,聯繫、安撫東北少數民族都是以朝陽為重心和中介實現的。因此對三燕都城遺址考古,價值非同一般。原有文獻對龍城載之甚少,意義重大。

更值得關注的是,歷史上的龍城,曾是中原文化、東北亞文化、草原絲綢之路的匯聚之地。因此,如果能把這部分資源發掘出來,其文化價值非常高。中原文化正是通過龍城朝陽向東北及朝鮮半島、日本列島進行傳播。涉及到中國東北邊疆歷史的主線,事關重大。[2]

參考文獻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