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龍華村(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區太子井鄉)

龍華村

[ 圖片來自網絡]

中文名 :龍華村

所屬地區: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區=

龍華村隸屬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區太子井鄉,隸屬邢台信都區,距離市區25公里。地處太行山區與丘陵區的分界線上。村西有西橫嶺山擋風,村東有梯田百頃,南北兩翼有紅石山巒橫臥,占盡了山之魂水之靈之地貌風光。村西山坳建有龍華寺。因村處寺底下,故名龍華底,簡稱龍華。

目錄

歷史古鎮

據史志記載,龍華村始建於北齊,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村史。在村西南的沙河北岸有「西堅固古瓷窯遺址」,出土了北齊~隋唐時期的瓷窯殘壁、石臼、石碾、石槽等窯具及瓷碗,證實這一帶曾是著名的「邢台白瓷」發源地。 村西山坳建有龍華寺。因村處寺底下,故名龍華底,簡稱龍華。遺址存有清朝乾隆、咸豐年間重修龍華寺碑記(重修大雄寶殿),重修龍華寺大雄寶殿東禪堂碑記,重修龍華寺天王殿鐘鼓二樓的碑記。據遺址碑刻記載:龍華寺始建於元代。清乾隆、咸豐年間兩次擴建重修。曾經僧眾絡繹,香火繚繞。達貴駐足,墨客雲聚。《荊楚歲時記》雲:「四月初八,諸寺各設齋,以五香水浴佛,共作龍華會,以為彌勒下生之徵也。」每年的浴佛節又稱龍華會,龍華寺因其名稱盛況更甚,佛界常以龍華寺的浴佛節為正宗。村因寺而得名,寺因村而興旺。村與寺和諧相處,相得益彰,已有數百年歷史。現正着手重修龍華寺,再現當日盛景。 村里郭、張、梅、范等幾大姓和諧相處。據梅姓居民家譜記載,明朝初期遷居於此,至今已發展到近千人,其中有一部分還遷移到河北邯鄲永年、沙河、山西、內蒙等地。村口關公廟廟前有一通刻於同治三年(1864年)的石碑,記錄了建廟的由來。而村西有龍王廟一座,建廟時間不詳,曾任邢台抗日縣政府首任縣長、先遣支隊二大隊隊長胡震曾於1937年10月中旬率游擊隊在此落腳。此外,村南有文昌廟一座(重建 、原址在村東三眼皋北端),村東和村中有千年古槐兩顆。清末,邢台梅花拳人張正學(1835~1913,邢台縣郭村人),少年時曾跟龍化寺的「三和尚」學過少林拳法。光緒年間中進士一名。

革命老區

龍華村是革命老區。抗日戰爭年代,村民踴躍籌糧支援八路軍。為了配合津浦線保衛徐州作戰,一九三八年五月四日下午,陳賡率129師三八六旅七七二團在完成5.1夜襲邢台勝利之後進駐龍化,其任務一是破壞敵人交通運輸,二是成立農會,肅清漢奸,籌糧。此間糧食甚困難,一般連小康之家均采樹葉及糠殼為食,生活甚苦。五月七日移居沙河煤礦(陳賡日記)。 1937年10月中旬,胡震到崔路找到了在那裡教書的張信卿。經與張商量,決定暫時進駐龍化鎮,靠山建立抗日據點。部隊停在龍化村邊一個破廟裡,和駐紮在這一帶的潰兵申國棟部遭遇上,申原是東北軍的一個連長,有百十號人,兩挺機槍,戰鬥力較強,加上我部沒有戰鬥準備,隊伍被迫退居到龍化村北一個小山莊裡。(胡震:回憶邢台營頭抗日縣政府的建立)胡震一九二七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邢工作期間,曾任邢台抗日縣政府首任縣長、先遣支隊二大隊隊長。建國後任太行軍區一、六軍分區司令員、沙市市長、河北省政協常委等職。 龍華因此也遭遇日軍的掃蕩,村莊多間房屋被燒,多人被殺,日軍為進一步鎮壓反抗建有羊圈垴炮樓一座。解放戰爭時期,曾有200餘人奔赴戰場,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全做出了傑出的貢獻。那些為國捐軀的父輩們,至今忠骨葬於他鄉。 由於龍華村地處平原和山區的交界位置,上世紀在村西的深山處修有「戰備防空洞」,為預防戰事在六、七十年代建的一所後方醫院。「戰備洞」很有特點,現在已經成為初來龍化的遊客旅遊參觀的必去項目。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