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齊天樂·蟬 (宋)王沂孫

齊天樂·蟬 (宋)王沂孫

一襟余恨宮魂斷,年年翠陰庭樹。[1]

乍咽涼柯,還移暗葉,重把離愁深訴。

西窗過雨。怪瑤佩流空,玉箏調柱。

鏡暗妝殘,為誰嬌鬢尚如許。


銅仙鉛淚似洗,嘆攜盤去遠,難貯零露。

病翼驚秋,枯形閱世,消得斜陽幾度?

餘音更苦。甚獨抱清高,頓成淒楚?

謾想熏風,柳絲千萬縷。[2]

目錄

王沂孫簡介

王沂孫宋季四家之一,,字聖與,號碧山,又號中仙,會稽(今紹興)人。著有《碧山樂府》,又名《花外集》。

史傳無生平記載。元朝至元年間,任慶元路(今浙江寧波)學正。廣交遊,晚年往來杭州、紹興,與周密、張炎等人唱和,周密稱他「結客千金,醉春雙玉」,張炎說他「能文,工詞,琢語峭拔,有白石意度」

據其《淡黃柳》詞題,王沂孫於鹹淳十年(1274),與周密別於孤山。次年,周密游會稽,相會一月。景炎元年(1276)冬,周密自剡還會稽,二人又復聚別。景炎三年(1278)在越與李彭老、仇遠、張炎等賦《天香》諸調,編為《樂府補題》一卷。至元二十三年(1286),沂孫在杭,與徐天佑、戴表元、周密等十四人宴集於楊氏池堂。二十四年,周密得《保母貼》,王沂孫題詩,在趙孟奚谷丁亥(1287)八月跋之後,鮮于樞戊子(1288)再觀之前。夏承燾《周草窗年譜》云:「沂孫殆少於草窗,長於仇遠,若生於淳佑、寶佑間,卒年才四十左右耳。」[3]

譯文

上闋

宮妃滿懷離恨,忿然魂斷,化作一隻衰蟬,年年都在庭院的綠蔭叢中哀嗚。它剛剛還在枝頭上嗚咽,不一會兒又飛到幽暗的密葉叢中嗚叫,一遍又一遍地將生死離別的愁緒向人深深傾訴。西窗外秋雨初歇,蟬兒驚動的聲音如玉佩在空中作響,又如玉箏調柱般美妙動聽。昔日的明鏡已經昏暗,容貌已經憔悴,可為何蟬翼還像從前那樣嬌美?

下闋

金銅仙人鉛淚如洗,去國辭鄉,只可嘆她攜盤遠去,不能再貯藏清露以供哀蟬了。秋蟬病弱的雙翼驚恐清秋的到來,那枯槁的形骸在世上已滄桑歷盡,還能承擔起多少次斜陽的折磨?淒咽欲斷的啼叫更讓人覺得悲苦,可為什麼她還欲獨自將哀怨的曲調吟唱,讓自己頓時承受這無盡的哀傷?而當此之時,她只能徒然追憶當年自己歡笑在薰風中,柳絲萬縷飄飛的美景。

注釋

①「一襟」句:一襟:滿腔。宮魂斷:用齊後化蟬典。宮魂,即齊後之魂。[4]

②涼柯:秋天的樹枝。暗葉:濃暗的樹葉。

③瑤佩:以玉聲喻蟬鳴聲美妙,下「玉箏」同。調:調整弦柱。

④「鏡暗妝殘」二句:謂不修飾妝扮,為何還那麼嬌美。魏文帝宮女莫瓊樹制蟬鬢,縹緲如蟬。嬌鬢:美鬢,借喻蟬翼的美麗。

⑤銅仙:用漢武帝金銅仙人典。

⑥枯形:指蟬蛻。

⑦消得:經受的住

⑧甚:正。清商:清商曲,古樂府之一種,曲調淒楚。

⑨漫想:空想。熏風:南風,此指夏天。

盛夏蟬鳴.賞析

這首詞借詠秋蟬托物寄意,表達國破家亡、末路窮途的無限哀思。[5]

開始由蟬的形象聯想到宮女形象,由宮婦含恨而死,屍體化為蟬長年攀樹悲鳴的傳說,為全章籠罩悲劇氣氛。

「病翼」、「枯形」,是形容飽嘗苦難的遺民形象。

最後以寒蟬「漫想」二字,一筆將希望抹去,酸楚之至,有含蓄不盡之勢。

全詞以寒蟬的哀吟寫亡國之恨,詞人哀吟,宛如寒蟬悲鳴,既貼物寫形、寫聲,又超物寫意,不失為一首詠物佳作。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