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黥基·德·貝馬拉哈自然保護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貝馬拉哈自然保護區

來自 搜狐 的圖片

本名 黥基·德·貝馬拉哈自然保護區

國家 馬達加斯加

英語

Tsingy de Bemaraha Strict

Nature Reserve (Madagascar)

黥基·德·貝馬拉哈自然保護區,是馬達加斯加境內的旅遊景點。 [1]

簡介

黥基·德·貝瑪拉哈自然保護區(Tsingy de Bemaraha Strict Nature Reserve (Madagascar)),位於馬達加斯加首都塔那那利佛以西約300公里處,由形狀獨特的喀斯特地貌和石灰岩丘陵組成,景色壯美。保護區內不僅有挺拔的青貝峰、尖岩林、壯麗的馬南布盧河河谷、連綿起伏的群山和高聳的山峰,更有未遭到破壞的森林、湖泊、紅樹林、沼澤,為珍稀動物狐猴和各種鳥類提供了最佳的生存環境。

石灰岩尖峰的黥基·德·貝馬拉哈自然保護區,馬達加斯加 高低不平的石灰岩岩層和紅樹林位於黥基·德·貝馬拉哈自然保護區西側,它是馬達加斯加熱帶風光和超凡脫俗的風景的一部分。如針尖狀聳立刺向天空的石林是保護區內的特色景觀,是有幾百萬年前海底珊瑚和海藻的化石堆積物,經過地殼運動,露出海面,成了現今的模樣。這裡是變色龍,狐猴和瀕危鳥類的家園。

世界自然遺產

基本資料

遺產名稱:黥基·德·貝馬拉哈自然保護區

Tsingy de Bemaraha Strict Nature Reserve

入選時間:1990年

遴選依據:自然遺產(vii)(x)

地理位置:S18 40 00 E44 45 00

遺產編號:494rev

遺產描述

黥基·德·貝馬拉哈自然保護區(Tsingy de Bemaraha Strict Nature Reserve)地處馬達加斯加共和國,馬 達加斯加島是世界第四大島,坐落在非洲大陸東南的印度洋上。保護區位於馬達加斯加首都塔那那利佛以西約300公里處,馬南布盧河河谷以北,貝馬拉哈高原安欽吉北部地區西海岸以東60--80公里處,由喀斯特地貌和石灰岩丘陵組成。

黥基·德·貝馬拉哈自然保護區的植被是典型的馬達加斯加西部的喀斯特地區植被類型,乾燥和密集的落葉林和廣泛的人為造成的稀樹大草原隨處可見。儘管人們對其進行了一些研究,但對植物群的了解還是十分有限的,許多種都是這裡所特有的,包括黑檀木、野香蕉、猴麵包樹、在岩石地區生長的旱生蘆薈等。著名的植物 科有大風子科、蘭科、豆科、大戟科和桑科等。

1990年根據自然遺產遴選依據標準(vii)(x),黥基·德·貝馬拉哈自然保護區由於具有獨特的地理位置、保留較好的紅樹林、野生鳥類和狐猴種群,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作為自然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評價

黥基·德·貝馬拉哈自然保護區是由喀斯特地貌和石灰岩丘陵組成。這裡有挺拔的青貝峰、尖岩林,壯麗的馬南布盧河河谷,連綿起伏的群山和高聳的山峰。未遭到破壞的森林、湖泊、紅樹林沼澤里棲息着瀕臨滅絕的珍稀狐猴和鳥類。

保護區簡介

如針尖狀聳立刺向天空的石林是保護區內的特色景觀,是幾百萬年前海底珊瑚和海藻的化石堆積物,經過地殼運動,露出海面,成了現今的模樣。

印度洋上的「牛島」

馬達加斯加島是世界第四大島,位於非洲大陸東南的印度洋上。馬達加斯加島(下簡稱馬島)原來是非洲大陸的一部分,地質構造與非洲大陸相似,全島基底由古老的結晶岩構成,2/3的基底出露在地表,形成縱貫全島的高原。高原偏居島的東部,全島地形不對稱。高原面上丘陵、火山、盆地錯綜分布;高原東部邊緣是一大斷層,致使東坡陡峻,沿海平原狹窄(寬16-80公里);高原西部坡度較緩,呈階梯狀緩慢下降,沿海平原寬100-200公里,由覆蓋在古老結晶岩上的中生代和新生代沉積岩構成。黥基·德·貝瑪拉哈自然保護區雖然降水豐富,但是由於石灰岩地表滲漏嚴重,大多數植物並不能獲得生長所需的充足水分,高大的喬木並不多見。"黥基"在島上的土著語裡,是"動物不能生存的地方"的意思。保護區內的植物多是些灌木類以及樹幹可以蓄水的猴麵包樹。猴麵包樹是非洲的特色樹種,樹幹呈桶狀,高10餘米,直徑可達9米。樹幹富含水分,常被當地居民鑿洞取水用作水源。

馬達加斯加大約有20多萬種動植物,包括小型食肉動物和大約35種狐猴在內,這些都是地球上的其它地方所沒有的。由於馬達加斯加島的森林限制,島嶼上最大的野獸是一種貓科動物。這裡青蔥茂盛的雨林與烈日灼人的平原並存,有面積廣大的草原,為畜牧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養牛業是畜牧業的主要部門,牛的頭數超過全島的人口數,因此馬島又有「牛島」之稱。

黥基·德·貝瑪拉哈自然保護區雖然降水豐富,但是由於石灰岩地表滲漏嚴重,大多數植物並不能獲得生長所需的充足水分,高大的喬木並不多見。"黥基"在島上的土著語裡,是"動物不能生存的地方"的意思。保護區內的植物多是些灌木類以及樹幹可以蓄水的猴麵包樹。猴麵包樹是非洲的特色樹種,樹幹呈桶狀,高10餘米,直徑可達9米。樹幹富含水分,常被當地居民鑿洞取水用作水源。

「不能赤腳通過」的國家公園

黥基・德・貝馬拉哈自然保護區,占地面積為1520平方千米。海拔高度在 150-- 700米之間。這裡的絕大多數地區是由崎嶇不平的喀斯特灰岩組成,是貝馬拉哈高原的一部分。山丘東面是高出河谷300--400米的陡峭的貝馬拉哈山崖,南北方向綿延幾十公里。山丘的西面是緩坡,整個西部地區形成一個呈圓形丘狀的高原,向西地形坡度變小。北面是跌宕起伏的灰岩小山,南面切割強烈的喀斯特地貌使人很難接近。馬南布盧河河谷的北面處於保護區內,季節河和長流河在高原上都向西流淌。位於高原低處的青兩側由數不勝數的四季噴泉。青地區是周圍的重要水源地,尤其對於其西部的地區。

這裡的降雨具有明顯的季節性,6--8月是旱季,12月到次年3月是雨季。年降雨量大約是980毫米,青地區比其西部地區要濕潤得多。年平均氣溫在26°C以上,月平均氣溫在20°C以上,歷史上最高和最低氣溫分別是 38°C和9°C。

黥基・德・貝馬拉哈自然保護區又被簡稱為「貝馬拉哈國家公園」(Tsingy de Bemaraha National Park),其中的「Tsingy」 一詞,是指這裡的石頭結構尖利,「在這裡你不能赤腳通過」的意思。公園內充滿了堅固、耐旱、鋒利、陡峭的石林,千奇百怪,堪稱世界上最壯觀的岩石結構奇觀。石林里青貝峰、尖岩林挺拔林立,馬南布盧河河谷壯麗秀美,兩者相輔相成,形成了馬達加斯加的一道美麗風景線。無論是「鋒利無比」的尖峰,還是馬南布盧河,這裡的景觀都是特別的壯麗、神奇和秀美。

珍稀動植物的天然避難所

黥基・德・貝馬拉哈自然保護區的植被是典型的馬達加斯加西部的喀斯特地區植被類型,乾燥和密集的落葉林和廣泛的人為造成的稀樹大草原隨處可見。貝馬拉哈國家公園內崎嶇不平,很少有人能夠真正到達,但卻是很多珍稀動物和植物的王國;因為園區的這些石灰塔頂部裸露而乾燥,底部則聚集雨水和土壤,為罕見的植物提供了養分;同時由於石林易碎、防火等特性,使這裡又成為許多珍稀動物和鳥類的天然避難所。

儘管人們對其進行了一些研究(絕大多數研究是在40年前完成的),但對植物群的了解還是十分有限的。許多種都是這裡所特有的。包括黑檀木、野香蕉、猴麵包樹、在岩石地區生長的旱生蘆薈等。著名的植物科有大風子科、蘭科、豆科、大戟科和桑科等。這裡的動物群還沒有被詳細地研究過。該地區是僅存的已知變色龍存在的地區。這裡記錄在案的有53種鳥,保護地內還有一些瀕危的特級保護動物。在保護區外的貝庫帕卡附近還有關於馬達加斯加猴生活的傳聞。其它著名的動物還有蒼鷹、狐猴等各個種屬。

馬達加斯加獨特的地埋位置使其擁有許多世界上珍稀的動植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外表與猴子類似的狐猴。狐猴生活在馬達加斯加東部地區,它們是擁有回聲定位能力的哺乳動物。非洲的馬達加斯加是狐猴的最後的避難所,除了這座島嶼,這種長有一雙美麗大眼睛的靈長類動物已經在地球上的其他地方消失了。作為靈長類動物中最古老的成員之一,狐猴保持了其最原始的特性,它們比自己的近親猴子出現得還要早。狐猴是真正從史前倖存下來的動物。在恐龍時代後期,這種靈長類動物就生活在世界上了。那時候,狐猴幾乎統治了所有的亞熱帶森林。隨着時間的遷移,滄桑的巨變,狐猴差不多已從地球上完全消失,只有在馬達加斯加人跡罕至的山野叢林中還能找到它的蹤影。

保護區內生存有20個種類的狐猴,它們的數量占據了島上哺乳動物總數的40%。環尾狐猴是馬達加斯加島最常見的靈長目動物——狐猴的一種。馬達那斯那島狐猴種類包括環尾狐猴、冕狐猴、黑狐猴、鼬狐猴、領狐猴和珍稀的指抓猴等。被島上居民視為不祥之物的指狐猴習慣在夜間活動,以捕食昆蟲為生,它在自然中所占據的生態位置和啄木鳥相當。指狐猴有像蝙蝠一般的大耳,可以聽見樹幹內昆蟲的聲音,它的牙齒向外突出,用來翻起樹皮,另外它的前爪的中指極細長,可以挖出樹幹里的昆蟲。在捕食的時候,它用爪子敲擊樹幹,驚嚇樹幹內的昆蟲。一旦發現響動,它立即用牙齒撕開樹皮,抓住昆蟲。在人類的惡意捕殺下,指狐猴巳陷入滅絕的危機。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