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黑龍江人民廣播電台

黑龍江人民廣播電台

黑龍江人民廣播電台是新中國歷史上第一家地方人民廣播電台,成立於1945年8月20日,至今已有近70年的歷史。擁有新聞台、交通台、生活台、都市女性台音樂台97頻道、鄉村台、朝鮮語台、高校廣播網、三亞「天涯之聲」等十套專業廣播,全天播音188小時。2015年1月28日,黑龍江人民廣播電台與黑龍江電視台合併為黑龍江省廣播電視台。

目錄

基本內容

外文名:Heilongjiang people's broadcasting station

總部地點:黑龍江 哈爾濱

經營範圍:廣告信息服務

台長:王永石

公司名稱:黑龍江人民廣播電台

成立時間:1945年8月20日

公司類型:省級廣播電台

基本介紹

黑龍江人民廣播電台(簡稱「龍廣」)是新中國歷史上第一家地方人民廣播電台,成立於1945年8月20日,至今已有70餘年的歷史,是黑龍江地區最專業、最權威的廣播媒體。旗下頻率通過無線電波覆蓋全省各地,通過網絡直播可覆蓋全球。2013年,打造了新聞台、交通台、私家車頻道、都市女性頻率、音樂台、愛家頻道、高校台、鄉村台、故事頻率、北大荒之聲、天涯之聲、朝語台多個專業頻率

歷史沿革

黑龍江人民廣播電台的前身是1932年初開始的哈爾濱廣播無線電台,1932年被日本侵略軍奪占,最後改名為哈爾濱中央放送局。1945年8月20日重新回到了人民手中。1949年10月1日,黑龍江人民廣播電台用馬車拉着喇叭實況轉播了開國大典,讓黑龍江省人民第一時間收聽到了毛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震撼寰宇的聲音。1957年的特大洪水中,面對滔滔江水,記者日夜守候松花江邊,將軍民協力抗洪的事跡傳遍了龍江大地。大慶油田、大興安嶺林區的開發建設;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企業產權制度的改革;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報道記錄下了64年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而伴隨着時代的發展,黑龍江人民廣播事業也開始了它跨越式的發展,從最初的馬車直播到數字化的播出設備,從笨重的鋼絲錄音機到先進的MD採訪機,從剪刀加漿糊的編播方式到無紙化辦公,從建台初期的20幾個員工到今天的300多名工作人員,從幾間平房到10萬平方米的現代化廣電大廈,黑龍江人民廣播電台見證了社會的發展的同時,也堅實地走出了屬於自己的發展道路。隨着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特別是衛星電視、報業密集化布點的興起,廣播這一傳媒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面對壓力,迎接挑戰,黑龍江電台逐年加大對基礎設施的投入,1999年投資三百多萬元,購進了數字化自動化播出設備,建立了音頻工作站,實現了節目數字化播出。2000年10月,黑龍江人民廣播電台對節目進行了全面的改版。2005年初,黑龍江人民廣播電台從中山路181號的舊台址搬遷至位於漢水路333號的黑龍江省新廣播電視大廈。2009年,綜合實力在全國省級台排名第7位。

榮譽

黑龍江人民廣播電台共有2人獲得全國新聞界最高榮譽獎——長江韜奮獎;11人獲得全國播音主持金話筒獎;12件作品獲中國新聞獎一等獎;11件作品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130多件作品獲中國廣播獎一等獎;演播製作的廣播劇獲全國評獎19連冠。

集體榮譽

黑龍江電台先後有26件作品獲中國廣播獎一等獎,其中新聞類15件,社教類11件。新聞與社教類節目《江海聯運貨船首航》、《國門衛士——黑河好八連》、《大浪豐碑》先後三次獲得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廣播劇已連續取得全國廣播劇評比十一連冠;1995年以來有10件廣播文藝節目獲中國政府一等獎。

創新能力是一個媒體節目質量考評的硬指標。近十餘年來,黑龍江人民廣播電台以創新為先導,全力提升節目質量,獲是國家級一等獎的作品計 70 余件,其中 5 件作品獲得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廣播劇蟬聯中國十六連冠,其中 7 作品件作品連續五屆獲得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在歷年的中國評獎中,獲獎檔次和數理均居中國省級台前列的黑龍江人民廣播電台,創造了令中國同羨慕的「黑龍江現象。

個人榮譽

媒體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媒體大戰中能夠拔得頭籌,必須擁有一直高素質的編輯、記者、主持人隊伍。黑龍江人民廣播電台深諳媒體生存之道,始終堅持以人為本,進行人才培養。全台共有 300 多名采、編、播人員,其中獲得副高級以上職稱的超過 130 人;在中國 60 名「金話筒」主持人獲獎者中,擁有 5 名「金話筒」主持人的黑龍江人民廣播電台是中國電台的翹楚。 人才的大量儲備,為黑龍江人民廣播電台孵化出源源不斷的創造力。黑龍江人民廣播電台充分發揮每一個人的才能,打造出《行風熱線》、《交廣投訴台》、《交廣說法》、《生活美食》、《 1045 消費網》、《母愛好時光》、《網絡音樂吧》等深受聽眾喜愛的名牌節目。全台精心包裝推出的 12 位明星主持人,也成為深受廣大聽從信賴的貼心人。[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