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黃眉姬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黃眉姬鶲

中文學名: 黃眉姬鶲
拉丁學名:Narcissina Flycatcher
別 稱:黃眉鶲
界: 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鳥綱
亞 綱:今鳥亞綱
目:雀形目
亞 目:鳴禽亞目
科:鶲科
屬:姬鶲屬
種: 黃眉姬鶲
命名者及年代: Temminck,1853
英文名稱: Narcissina Flycatcher
保護級別: 無危(LC) IUCN標準

黃眉姬鶲[1](學名:Ficedula narcissina)為鶲科姬鶲屬的鳥類。長117-137毫米,體重11-13.5克。是一種體型小羽毛主要為黑色及黃色的鶲類。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日本。

外形特徵

黃眉姬鶲雄鳥上體黑色,下背和腰鮮黃色,眉紋亦為鮮黃色,長而顯著。內側翅上小覆羽、中覆羽和大覆羽白色,外側翅上覆羽和飛羽黑色。尾羽亦為黑色。下體自頦至上腹鮮黃色,下腹和尾下覆羽白色,胸側黑色,翅下覆羽白色具黑色橫斑。腋羽白色而基部黑色。老年雄鳥喉、胸亮黃橙色。幼年雄鳥兩脅較灰和較綠。

秋季換羽後的當年幼鳥和雌鳥相似

雌鳥上體灰橄欖色,下背、腰和尾上覆羽橄欖綠色,最長的尾上覆羽紅褐色,眼圈黃白色,眼先淡綠黃色,頰和耳羽羽軸白色,兩翅淡橄欖褐色,羽緣同背。翅覆羽和內側三級飛羽尖端較淡,尾淡褐色,基部栗褐色,微沾橄欖綠色。下體淡褐灰色,胸綴有褐色斑點。

虹膜暗褐色。嘴黑褐色或黑色,腳鉛藍色或黑色[2]

相似鳥種的區別辨識

黃眉姬鶲雄鳥與白眉姬鶲雄鳥的區別:白眉姬鶲眉紋白色,背黑色;黃眉姬鶲眉紋黃色。兩者的白色翼斑形狀也不同。

黃眉姬鶲雌鳥與白眉姬鶲雌鳥的區別:白眉姬鶲雌鳥腰黃色;黃眉姬鶲腰和上體顏色一致,無黃色[3]

生活習性

遷徙:黃眉姬鶲僅遷經中國,每年3月末4月初開始遷來並經過中國,秋季除部分留居中國越冬外,其他多於9-10月遷往東南亞越冬。

習性: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多在樹冠層枝葉間活動,從樹的頂層及樹間捕食昆蟲,有時也到林下灌叢中活動和覓食,也飛到空中捕食飛行性昆蟲。

食性:主要以鞘翅目、鱗翅目、直翅目、膜翅目等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

叫聲:冬季通常無聲。鳴聲悅耳,為重複的囀鳴及三音節哨音如o-shin-tsuk-tsuk,也模仿其他鳥的叫聲[4]

棲身環境

主要棲息于山地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和林緣地帶,也棲息於杉木林和雜有少量老齡楊樹、樺樹的針葉林中。海拔高度可達2000米左右,春秋和冬季也出入於林緣次生林、海浜灌叢、果園和地邊灌叢與小樹林中。

生長繁殖

繁殖期5-7月,雄鳥到達繁殖地後不久即開始占區和鳴叫,巢多築於老樹齡的天然樹洞或啄木鳥啄出的已經廢棄的巢洞中,月時也築巢於樹皮縫隙和小枝堆中。巢呈碗狀,主要由草莖、樹葉、竹葉、細根和草葉構成。巢的大小為20厘米,內徑7.5厘米,高10厘米,深5厘米。每窩產卵3-5枚,卵淡綠藍色,被有淡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18毫米×15毫米。

地理分布

繁殖於東北亞;冬季至泰國南部、馬來半島、菲律賓及婆羅洲。

分布狀況:指名亞種繁殖於西伯利亞及日本;遷徙經中國華東、華南及台灣,至菲律賓;部分鳥在海南島越冬。亞種elisae繁殖於河北及陝西,遷徙至東南亞。通常不常見[5]

亞種分化

單型種,無亞種分化。(曾經有2個亞種,2016年確定均為獨立物種。)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6]。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視頻

黃眉姬鶲和白色鶲小雞

黃眉姬鶲

參考資料

  1. 黃眉姬鶲(附圖),動物租賃吧,2019-09-23
  2. 黃眉姬鶲外形特徵,360個人圖書館,2017-06-22
  3. 黃眉姬鶲雄鳥與白眉姬鶲雄鳥的區別辨識,鳥類-百問中文,2016-12-19
  4. 黃眉姬鶲叫聲,鳥類-百問中文,2016-12-19
  5. 黃眉姬鶲地理分布,360個人圖書館,2017-06-22
  6. 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黨政機關,2017-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