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黃葉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黃葉病

圖片來自news.ltn

黃葉病也稱巴拿馬病(Panama disease),是出現在香蕉根部的植物病,通稱香蕉黃葉病,屬於土傳性真菌病害,偏好酸性土壤環境,在無寄主的情況下可長期存活在土壤數十年,這病害至今仍無藥可醫,所以一旦蕉園染上黃葉病就像敲響罹癌的警鐘,得廢耕3、40年才有可能再種香蕉。 [1]

概述

香蕉黃葉病又名萎蔫病,由黃葉病由尖孢鐮刀菌古巴專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 cubense)引起。

尖孢鐮刀菌透過分泌毒素,引發香蕉出現細胞程序性死亡。此真菌對殺真菌劑有抵抗力,至今無藥可治。黃葉病又被稱為「香蕉癌症」,在2009年曾因此名稱在中國傳出香蕉致癌的傳言,導致各地的香蕉價格慘跌。其實,黃葉病與食用香蕉的安全性沒有任何關聯,況且患上黃葉病的香蕉在收成前已經死亡,即使能結果,其果實也很小。

肆虐全球

流行區域

香蕉黃葉病曾經肆虐全球,世界香蕉主要產地包含菲律賓印度印尼越南中國、中南美洲等幾乎無一倖免。它在1950年代曾摧毀國際外銷主力品種大麥克蕉(Gros Michel),導致當時栽種大麥克蕉為主的中南美洲,改種與台灣香蕉同主力品系的華蕉(Cavendish),為國際香蕉貿易史翻開新的篇章。

衝擊台灣

1967年以前,黃葉病並不會感染華蕉品系,也就是臺灣栽培的主力品種北蕉,所以一開始各界都不太敢斷定是黃葉病,直到臺灣大學植物病理與 微生物學系名譽教授蘇鴻基透過科學實證,國際專家將病原菌帶回美國接種後,才確定是新型黃葉病,稱作「黃葉病熱帶4號生理小種(簡稱TR4)」。

就像不同類型禽流感產生的致病力會不斷進化般,TR4既可感染黃葉病1號生理小種能感染的大麥克蕉、呂宋蕉,以及黃葉病2號生理小種能感染的南華蕉外,也可感染臺灣北蕉。

臺灣在1967年首度於屏東縣佳冬鄉的蕉園發現黃葉病。當時正值臺蕉外銷日本的黃金歲月,香蕉種植面積高達5萬公頃。根據日本財務省貿易統計,當年臺灣香蕉外銷量約39.4萬公噸,於日本市占率高達82%。在那之後臺灣香蕉產業一落千丈,在外有厄瓜多爾、菲律賓等產地國競爭日本市場,在內則因黃葉病蔓延,嚴重衝擊蕉農生計。

受損實例

台灣中寮、竹山、南投三鄉鎮市感染

氣候溫差變化大,加上土壤病菌感染,2011年南投縣香蕉樹感染黃葉病的現象普遍,香蕉果樹感染黃葉病後,果樹樹葉迅速變黃,致使果樹枯萎死亡。尤其是中寮鄉竹山鎮南投縣等三鄉鎮市更有近五成感染,被列為重災區;縣府表示,由於黃葉病並無有效的防治藥劑,只能透過輪作或選擇健康種苗改善病害,將輔導農民加強防治工作,最好的防範黃葉病作法就是改良土壤、採用健康種苗及輪作,讓感染病菌的土壤透過輪作、休耕等方式,藉著日曬消除病菌,才能徹底根除黃葉病的危害。[2]

長存土壤、隨水傳播,蔓延擴散防不勝防

大約2010年,首度將香蕉透過都樂食品公司配送系統,賣進全台灣統一超商的蕉農余致榮,目前在屏東縣種有40公頃蕉園。身為蕉農第3代的他,憶起4、50年前,他的父親種植香蕉遭到內外夾擊,直呼根本苦不堪言。

現代培植的香蕉都無法製造有用的花粉和沒有種子,只能進行無性生殖,故現代大量種植的作物香蕉基因都是一模一樣的,且無法透過遺傳變異發展出對疾病的抗性。因此,黃葉病能感染蕉園之間的所有香蕉,造成大規模的失收。

1950年代,黃葉病在亞洲以外的地區爆發,侵害當時香蕉的主要栽培品種大米七(Gros Michel),造成巨大損失,迫使蕉農改種其他能抵禦黃葉病的品種,主要是香芽蕉(Cavendish)。然而,1990年代黃葉病在東南亞再度爆發,新發現在東南亞原生的4號小種能感染香芽蕉,使香蕉產業再一次面臨危機。

2014年4月,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消息,全球香蕉產量或因香蕉黃葉病病原菌(TR4)的擴散而大幅減少,部分香蕉出口國面臨危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