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魚兒三部曲(食指詩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魚兒三部曲》是詩人食指寫得一首現代詩歌。

作品原文

冷漠的冰層下魚兒順水而去,

聽不到一聲魚兒痛苦的嘆息,

既然得不到一點溫暖的陽光,

又怎能迎送生命中絢爛的朝夕?!


現實中沒有波浪,

可怎麼浴血搏擊?

前程呵,遠不可測,

又怎麼把希望托寄?


魚兒唯一的的安慰,

便是沉湎於甜蜜的回憶。

讓那痛苦和歡欣的眼淚,

再次將淡淡的往事托起。


既不是春潮中追尋的花萼,

也不是驕陽下恬靜的安息;

既不是初春的寒風料峭,

也不是仲夏的綠水漣漪。


而是當大自然纏上白色的繃帶,

流着鮮血的傷口剛剛合愈。

地面不再有徘徊不定的枯葉,

天上不再掛深情纏綿的寒雨。


它是怎樣猛烈地跳躍呵,

為了不失去自由的呼吸;

它是怎樣瘋狂地反撲呵,

為了不失去魚兒的利益。


雖然每次反撲總是失敗,

雖然每次彈越總是碰壁,

然而勇敢的魚兒並不死心,

還在積蓄力量作最後的努力。


終於尋到了薄弱環節,

好呵,弓起腰身彈上去,

低垂的尾首騰空躍展,

那麼靈活又那麼有力!


一束淡淡的陽光投到水裡,

輕輕撫摸着魚兒帶血雙鰭;

「孩子呵,這是今年最後的一面,

下次相會怕要到明年的春季。」


魚兒迎着陽光愉快歡躍着,

不時露出水面自由地呼吸。

鮮紅的血液溶進緩緩的流水,

頓時舞作疆場上飄動的紅旗。


突然,一陣劇烈的疼痛,

使魚兒昏迷,沉向水底。

我的魚兒啊,你還年輕,

怎能就這樣結束一生?!


不要再沉了,不要再沉了,

我的心呵,在低聲地喃語。

……終於魚兒甦醒過來了,

又拚命向着陽光游去。


當它再一次把頭露出水面,

這時魚兒已經竭盡全力。

冰冷的嘴唇還在無聲地翕動,

波動的水聲已化作高傲的口氣:


「永不畏懼冷酷的的風雪,

絕不俯仰寒冬的鼻息。」

說罷,返身扎向水底,

頭也不回地向前游去……


冷漠的冰層下魚兒順水漂去,

聽不到一聲魚兒痛苦的嘆息。

既然得不到一點溫暖的陽光,

又何必迎送生命中絢爛的朝夕?!




趁着夜色,鑿開冰洞,

漁夫匆忙地設下了網繩。

堆放在岸邊的食品和煙絲,

朦朧中等待着藍色的黎明。


為什麼懸垂的星斗象眼淚一樣晶瑩?

難道黑暗之中也有真實的友情?

但為什麼還沒等到魚兒得到暗示,

黎明的手指就摘落了滿天慌亂的寒星?


一束耀眼的燦爛陽光,

晃得魚兒睜不開眼睛,

暖化了冰層凍結的的夜夢

慈愛地將沉睡的魚兒喚醒:


「我的孩子呵,可還認識我?

可還叫得出我的姓名?

可還在尋找我命運的神諭?

可仍然追求自由與光明?」


魚兒聽到陽光的詢問,

睜開了迷惘失神的眼睛,

試着搖動麻木的尾翼,

雙鰭不時拍拂着前胸:


「自由的陽光,真實地告訴我,

這可是希望的春天來臨?

岸邊可放下難吃的魚餌?

天空可已有歸雁的行蹤?」


沉默呵,沉默,可怕的沉默,

得不到一絲一毫的回聲。

魚兒的心突然顫抖了,

它聽到樹枝在嘶喊着苦痛。


警覺催促它立即前行,

但魚兒痴戀這一線光明,

它還想藉助這縷陽光,

看清楚自己渺茫的前程……


當魚兒完全失去了希望,

才看清了身邊猙獰的網繩。

「春天在哪兒呵,」它含着眼淚

重又開始了冰層下的旅程。


象漁夫咀嚼食品那樣,

陽光撕破了貪婪的網繩。

在煙絲騰起的雲霧之中,

漁夫做着豐收的美夢。



甦醒的春天終於盼來了,

陽光的利劍顯示了威力,

無情地割裂冰封的河面,

冰塊在河床里掙扎撞擊。


冰層下睡了一年多的水蟒,

剛露頭又趕緊縮回河底,

榮稱為前線歌手的青蛙,

也嚇得匆忙向四方逃匿。


我的魚兒,我的魚兒呵,

你在哪裡,你在哪裡?

你盼了一冬,就是死了,

也該浮上來你的屍體!


真的,魚兒真的死了,

眼睛象是冷漠的月亮,

剛才微微翕動的鰓片,

現在象平靜下去的波浪。


是因為它還年輕,性格又倔強,

它對於自由與陽光的熱切盼望,

使得它不顧一切躍出了水面,

但卻落在了終將消融的冰塊上。


魚兒臨死前在冰塊上拚命地掙扎着

太陽急忙在雲層後收起了光芒——

是她不忍心看到她的孩子,

年輕的魚兒竟是如此下場。


魚兒卻充滿獻身的欲望:

「太陽,我是你的兒子,

快快抽出你的利劍啊,

我願和冰塊一同消亡!」


真的,魚兒真的死了,

眼睛象是冷漠的月亮,

剛才微微翕動的鰓片,

現在象平靜下去的波浪。


一張又一張新春的綠葉,

無風自落,紛紛揚揚,

和着淚滴一樣的細雨,

把魚兒的屍體悄悄埋葬。


是一堆鋒芒畢露的魚骨,

還是堆豐富的精神礦藏,

我的靈魂那綠色墳墓,

可曾引人深思和遐想……


當這冰塊已消亡,

河水也不再動盪。

竹叢里蹦來青蛙,

浮藻中又來游出水蟒。


水蟒吃飽了,靜靜聽着,

青蛙動人的慰問演唱。

水蟒同情地流出了眼淚,

當青蛙唱到魚兒的死亡。

作者簡介

食指(1948年-),本名郭路生,著名詩人,出生於山東朝城,被譽為「朦朧詩鼻祖」。[1]

食指的詩歌以精美的藝術形式,準確反映出一代青年的嚮往、失落和彷徨,創作出了一批批具有濃厚的英雄主義文學色彩的詩作,憑藉《食指近作12首》獲得北京市新中國成立50周年詩歌類作品最高獎。一部《食指的詩》詩集獲第三屆人民文學獎。作者後又陸續獲得了中國最佳詩歌和人民文學獎詩歌獎。[2]

朦朧詩的主將們還處於蒙昧之中,食指已寫出了劃時代的篇章。他的作品基本上遵從了四行一節,在輕重音不斷變化中求得感人效果的傳統方式,以語言的時間藝術,與中國畫式的空間藝術相結合,實現了他所反覆講述的"我的詩是一面窗戶,是窗含西嶺千秋雪"的藝術追求。他的詩是質樸的,沒有華而不實的語言。[3]

作為一個詩人,他在文化大革命的特殊背景下開始詩歌創作,並在知識青年中造成重大影響。比起後來的朦朧詩人和新生代詩人,食指走得並不算遠,但重要的是他是第一人,在沒有詩的時代,在詩被逼進了一條絕路的時候,他使詩開始了回歸,他摒棄了把詩作為階級鬥爭工具的做法,把以階級的共性為主體的詩歌開始轉變為以詩人個性為主體的詩歌,在詩中出現了個體生命的呼喚,對人的尊嚴的呼喚。詩是食指終生的追求,凝聚着他全部的痛苦與歡樂,是詩使他跨越了精神死亡的峽谷。

高雅文學受到商業大潮的衝擊,詩人文人紛紛下海的時候,食指卻始終恪守着自己的人生準則,他的生命已和詩融合在一起。這樣一位開一代詩風的先驅,當年的知青戰友不會忘記他,讀者不會忘記他,歷史也不會忘記他。[4]

如果要追尋當代詩歌先鋒寫作的譜系和最近距離的一個「小傳統」,他是最無可置疑的源頭性人物,一位真正的舉火者和先驅,那一代人的精神肖像。他的開創於1960年代歷史黑夜並光大延續於80、90年代的獨具性靈的個人化抒情寫作,對於當代中國詩歌而言,具有無可替代披荊斬棘、篳路襤褸的引領意義。同時更重要的,他是一位用自己的生命人格實踐見證了寫作的詩人,一個作品與生命互證的詩人,一個具有精神現象學與文化標本意義的詩人,一個屬於雅斯貝斯所說的「一次性寫作」的詩人,因而也是一個使人感動的詩人。他的詩歌也許與智性和複雜的思想無緣,但它屬於生命和情感,屬於知行合一人文互現的生命實踐。他還成功地延續了當代詩歌的「歌性」傳統與形式感,使「陳舊」的形式獲得了新的活力。他長達四十餘年的寫作穿越了時代的劇變,並且因此成為「舊時代的最後一個詩人,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5]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