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高迎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高迎春

高迎春

來自搜狗網的圖片

中文名字:

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1] 男,漢族,1954年正月十五出生,山東省德州市趙虎鄉小高家店人[2],中共黨員、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山東省青年作家協會會員[3]、寧津縣第七屆政協委員、寧津縣作家協會副主席、寧津縣收藏家協會副主席,現就職於寧津縣工商局[4]

中文名 :高迎春

民 族 :漢族

性 別 :男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目錄

1寧津作家高迎春簡歷:

2二、文學創作

3三、社會兼職

4四、作品賞析

1寧津作家高迎春簡歷

  高迎春,男,漢族,1954年正月十五出生,山東省德州市趙虎鄉小高家店人,中共黨員、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山東省青年作家協會會員、寧津縣第七屆政協委員、寧津縣作家協會副主席、寧津縣收藏家協會副主席,現就職於寧津縣工商局。

2二、文學創作

  高迎春酷愛文學創作。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在全國各類報刊上發表文學作品,其作品以散文見長,作品多次在全國散文大獎賽中獲獎:1999年,散文《樓頂那叢綠》獲得岳陽《文藝之家》三等獎;2001年11月,散文《特別祭奠》獲得華龍杯全國詩歌散文大獎賽三等獎;2002年12月,散文《用心靈

 定格发现》获得圆梦之旅全国诗歌散文小小说大奖赛三等奖;2003年11月,散文《父亲》获得春风杯全国诗歌散文大奖赛优秀奖;2003年12月,散文
 
 《把书读成山》、《用心灵定格发现》荣获首届“古风杯”华夏散文大奖赛优秀奖;2004年10月,散文《香椿树》、《在危险边缘走过》荣获第二届
 
 “华夏作家网杯”全国文学大奖赛优秀奖;2004年12月,散文《剪一缕阳光悄悄珍藏》荣获第二届“古风杯”华夏散文大奖赛优秀奖;2005年3月,散
 
 文《致母亲》、《撑把雨伞去观景》荣获首届“千重山杯”中华当代精美短文大奖赛优秀奖;2005年4月,散文《生龙活虎缘起足下》荣获首届全国中
 
 老年养生保健征文大奖赛优秀奖;2006年7月,散文《念心儿》荣获第三届“古风杯”华夏散文大奖赛优秀奖;2009年5月,散文《又是柔丝弄碧时》在
 
 《鲁北文学》2008年度优秀作品评奖中荣获散文类优秀奖;2010年1月,散文《注目洋槐》被《山东工商》杂志评为2009年度“读者最满意的文章”并
 
 颁发了荣誉证书。散文作品《追寻柳暗花明》、《记忆中的姥姥家》、《生龙活虎缘起足下》入选《中华散文百年精华》;《剪一缕阳光悄悄珍藏》入
 
 选《华夏散文精选》;《念想儿》入选《华夏散文选萃》;《致母亲》、《撑把雨伞去观景》入选《中华当代精美短文大赛优秀作品集》;《故乡采采
 
 珍蔬香》、《翠绿娇嫩和事草》入选《山东散文选》,现已发表散文200多篇,共计60多万字。作品多发表于《山东文学》、《散文世界》、《滇
 
 池》、《东方文学》、《文学世界》、《太原日报》、《辽宁日报》、《鲁北文学》、《德州日报》等报刊。个人传略收入《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
 
 典》、《中华名人大典》、《世界名人录》、《中华传世通鉴》、《中华文学艺术界精英人物》、《中国艺术家宝典》。

3三、社會兼職

  高迎春,從2005年3月至2010年3月,曾任中財論壇散文版五年版主,現任火鳥論壇散文版超級版主。2009年5月出版33萬字個人散文集《剪一縷陽光悄悄珍藏》,計劃今年出版第二部30萬字散文集《撐把雨傘去觀景》。

4四、作品賞析

  寧津蟋蟀賦 高迎春

  寧津土壤,地脈靈秀。燥濕得宜,秋蟲「聖地」。天南地北,美譽寧津:中華蟋蟀第一縣。

  此地蟋蟀,體色漂亮;頭圓須長,胸寬體壯;齒鋒銳利,鳴聲高亢;驍勇善斗,武藝高強。香港斗蟋,兩度奪冠;北京斗蟋,爭雄稱王;南征北戰,威名遠揚。

  公元一九九零年,寧津聯合中科院,成立蟋蟀研究會,由「蟲聖」吳繼傳教授執筆,編寫《中國寧津蟋蟀志》,出版發行,轟動全國,一版再版,洛陽紙貴。

  公元一九九一年,率先舉辦「中國寧津蟋蟀文化藝術節」。招攬天下「蟲客」,弘揚蟋蟀文化。聯合中國郵政,連續三屆,發行蟋蟀紀念封。盛況,電視轉播;新聞,報刊搶發。經濟搭台,文化唱戲。工商管理,市場活躍。中外客商,蜂擁雲集。由此,華夏皆知:寧津蟋蟀,堪比「金蟲」;寧津蟋蟀,神州第一。

  寧津縣柴胡店陳莊村,自古出「蟲王」。田園蟋蟀,體魄強壯,剽悍好鬥,力量超群。明清兩代,貴為貢品。公元一九九八年,此處一隻寸長蟋蟀,

 卖得万元,价高黄牛。斯事飞播,知者称奇。公元一九九九年,陈庄村蟋蟀“红砂青”,被上海客商慧眼识宝。此虫红色斗线,头颈青中隐血,翅色转红
 
 起砂,性情暴烈,格斗凶猛。连战十数场,皆奏凯歌,确乎英豪,被人誉为“常胜将军”。隆冬飘雪,红砂青寿终,壮士去而不返。客商怜惜,特制金
 
 棺装殓。乘沪航至济南,租车飞奔,直达陈庄村。含泪祭拜,葬之田野;“常胜将军”,魂归故里。古人云:“不忘恩而报之,是仁;有功必报之,是
 
 义也。”斯事仁至义尽,知者莫不感怀溅泪。

  蟋蟀溯源,遠涉太古。此蟲,目睹恐龍興衰;此蟲,見證人類出現。原始社會,崇拜圖騰;氏族部落,兼併融合;虛擬神靈,緣此誕生:海中之王「蛟龍」;鳥中之王「鳳凰」;獸中之王「猛虎」。觀六朝之景物兮,有蟋蟀之聲飛。古代先民,聰慧先知,百蟲之王,當屬「蟋蟀」。謂其有五德:「鳴不失時,信也;遇敵即斗,勇也;重傷不降,忠也;敗則哀鳴,知恥也;寒則進屋,識時務也。」將蟋蟀加以人格化,足見對蟋蟀之推崇。其形、其鳴、其勇,載入諸多古籍中。

  蟋蟀振羽,金聲若琴。眾多名稱,始於鳴聲。曰「蛐蛐」;曰「吟蛩」;曰「促織」;曰「絡緯」。長安宮女,金籠養蟋。畜聽其歌,如聞天籟。眾多詩人,為其舞墨。阮籍詩錄:「蟋蟀吟戶牖,蟪蛄鳴荊棘。」杜甫謂曰:「促織甚微細,哀音何動人。」范成大稱讚:「壁下秋蟲語,一蟄鳴獨雄。」白居易吟詠:「西窗獨暗坐,滿耳新蛩聲。」蟋蟀鳴叫,和聲動聽,清音入詩韻;蟋蟀抖翅,歌姿美妙,入畫好丹青。

  斗蟋遊戲,始於民間;田邊地頭,挖土築坑;放入蟋蟀,折草引鬥。口傳趣事,遍及華夏。宋代顧文薦,撰寫《負暄雜錄》,首記斗蟋之風:「斗蛩

 亦始于天宝年间,长安富人镂象牙为笼而畜之,以万金之资,付之一啄,其来远矣。”盛唐时期,天下太平,享乐之风,愈演愈烈。斗鸡斗蟋,捉对厮
 
 杀;聚众围观,乐由中取。宋代奸臣贾似道,酷爱斗蟋,著《促织经》,人称“蟋蟀宰相”。宋度宗迷恋斗蟋,言称斗蟋“军国大事”,以致误国,人称“蟋蟀皇帝”。可见凡事有度,审慎把握为佳。

  寧津蟋蟀,頗有來歷。是年,宋徽宗被俘,押送金國。途經滄州臨津(今德州寧津),隨行紅棚大車行李散落,車上蟋盆摔碎路旁,內中「金頭大王」、「銀頭大王」,悉數歸隱田野。宋徽宗見心愛之物逃離,黯然神傷,垂淚而言:去吧,去吧,有朝一日,你們定會稱雄華夏。看今朝,寧津蟋蟀,雄冠天下,似乎印證了宋徽宗之預言。

  公元二零一零年,金秋又是,「中國寧津蟋蟀文化藝術節」,隆重舉辦。中國蟋蟀協會會長吳繼傳,親筆題寫「中華蟋蟀第一縣」匾額,為之揭牌。

 宁津蟋蟀文博馆,同时开馆。此馆集收藏、研究、交流、展示、观赏于一体,弘扬蟋蟀文化,展现民俗底蕴。申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被授予“最大
 
 的蟋蟀主题展示馆---中华蟋蟀文化第一馆”。宁津“百年黄河澄浆紫泥蟋蟀罐”,书法舞龙、丹青巧绘、雕刻镂空,载入山东省“百种特色旅游商品”名录。

  寧津蟋蟀,源遠流長。聽其鳴,可賞天籟之音;觀其斗,可視拼搏廝殺。以蟲娛情,遊戲其中,消愁解悶;以蟲雅興,陶醉其中,調劑生活,註定豐贍民眾之精神享受。

詞條標籤: 高迎春

視頻

參考來源

  1. 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 ,搜狗百科 - baike.sogou.com/v...- 2017-3-21
  2. 男,漢族,1954年正月十五出生,山東省德州市趙虎鄉小高家店人 ,德州中公事業單位考試網-weixin.qq.com - 2021-02-17
  3. 中共黨員、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山東省青年作家協會會員 ,搜狐 - www.sohu.com/a...- 2021-5-24
  4. 寧津縣收藏家協會副主席,現就職於寧津縣工商局 ,搜狗www.sdningjin.gov.cn/- 2023-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