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網絡的圖片

大名人把「饊」字讀作sa灑,但字典里卻讀作san傘,「饊子」,只是其簡稱,其全稱為「饊子麻花」。說的是一種油炸的麵食品,可知其為麻花之一種。

與本文的「饊」毫不相干,究竟是字典太小收字標音不全,還是大名人的發明讀音,答案毋庸質疑是後者。

目錄

基本信息

  • 中文名;饊
  • 外文名;oil fried wheaten food
  • 拼 音;sǎn
  • 注 音;ㄙㄢˇ

饊子

[sǎn] [ㄙㄢˇ] [oil fried wheaten food] 一種油炸的麵食,細條相連並扭成花樣

生產製作

(饊) 1. 〔~子〕一種油炸的食品,古時環釧形,現在細如麵條,呈柵狀。

2. (饊)

3. 鄭碼:OXQM,U:9993,GBK:E2CC

4. 筆畫數:15,部首:飠,筆順編號:355122125113134

飲食文化

羊肉鹵饊,是大名縣回族傳統早餐食品。相傳「饊」這種名小吃,本為南關清真寺中食品,在回族大節開齋節的時候,清真寺內做「饊」以招待穆斯林們。它是將熬稠的油濃「麥仁」澆上羊肉鹵,泡入饅頭或火燒,吃時濃香,肉味極佳。因其味美,慢慢傳入民間。

饊鋪每天都是座無虛席,生意頗為興隆。外地客商到大名公幹之餘,眾皆相約慕名到南關喝饊,以飽口福。當然少不了本地嚮導的美言,南關哪家饊鋪做的饊如何如何有名,味道如何如何鮮美,言下之意就是到大名不去南關喝饊,實如到西安不品「老孫家」的羊肉泡饃、到保定而不品嘗「李記」的冰糖葫蘆一樣,真是白來大名一趟。未曾謀面的饊,光聽着就是如此的神秘撩人,你不妨到南關一品,管君大飽口福,不虛此行。(來源:據《大名史志網》蔣林魁的《羊群饊鋪》整理

古籍解釋

《廣韻》《韻會》蘇旱切《集韻》顙旱切,音散。《廣韻》饊,飯也。《說文》熬稻粻也。

「饊」字在古代韻書中的釋義,《說文》:「熬稻粻䊗也。」段註:「熬稻粻餭也……古字蓋當作張皇……郭云:即干飴也。諸家渾言之,許析言之……䰞糯米為張皇。張皇者、肥美之意也。既又干煎之。若今煎粢飯然。是曰饊。……饊者,謂乾熬稻米之張皇為之。」《廣韻》:「饊,飯也。」

音韻解釋

古漢語的「饊」,即今天之「燜大米」,與「饊子」的「饊」是兩碼事。今天所謂「饊子」應為古代粟特人或元代以後回回從西域帶來的。試比較「饊子」:阿拉伯語「san aibnih」,土耳其語「San-oğul」,哈薩克語「Seiqır」,吉爾吉斯語「San-uulu」。其首音「san-」正好與漢語「燜大米」的「饊」相同,故以「饊」音譯之。由此亦可知,「饊子」應為西域一帶引入食品。其進入中原後,因其形制與「麻花」相近,故民間將其歸為「麻花」的一種,稱「饊子麻花」,簡稱「饊子」。[1]

參考文獻

  1. ,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