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食植

來自 知道 的圖片

中文名:食植

外文名:grazing,herbivory

所屬學科:動物學

公布時間:1996年

食植( 學名 grazing,別名 herbivory)是1996年公布的動物學名詞。 [1]

目錄

簡介

生物交互作用之一,通常指動物(專食植物的稱植食動物,兼食動物的稱雜食動物)以植物為食的現象。

植物不能借行動躲避動物的取食,但部分植物演化出堅硬的外皮或具尖刺或毒毛抵禦動物,大部分高等植物體內含有種種次生代謝物質(見生物種間化學交互作用)使動物因其不適口或具毒性而不食。

一些植物可因動物食掉其大部或致命部分而死亡;但多僅被食去非致命部分,其生存不受影響,還有些高等植物演化出「專供食用」的部分以利傳種,如花蜜和果肉等。

食植公布時間

1996年,經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發布。

食植出處

《動物學名詞》第一版。

植食的植食現象(herbivory)

是指動物吃植物,幾乎找不到一種植物是不被動物所取食的,而在動物中,從低等動物到高等動物,都有許多專門以吃植物為生的種類。

動物吃植物是自然界食物鏈的基礎,也是食物鏈的基礎環節,而食物鏈的其他環節都有賴於這一環節的存在,可見一切動物都直接或間接地依賴植物為食。

食植動物的數量對植物的數量有顯著的影響,而後者反過來又限制着動物的數量,在長期進化過程中,這種相互關係已經形成了一種微妙的平衡。

植物的生產量足夠養活所有動物,而被動物吃掉的往往只是植物生產量中「過剩」的那一部分。所以在一個自然群落中雖然動物要吃掉大量植物,卻不會影響群落成分和結構的穩定性。

動物吃植物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有的動物把整個植物吃掉,有的吃掉植物的大部分,有的動物因吃掉植物的要害部位而導致植物死亡;

有的動物鑽進植物的葉內、果實和木質部取食,也有的是靠吸食植物的汁液和花蜜為食,但大部分的動物都只吃植物的非要害部分和營養器官,因此不會對植物造成重大損害,甚至完全不影響植物生長,所以植物界的進化和動物界的進化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

參考來源

  1. 食植, 植物智,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