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飛天髻

飛天髻,古代漢族婦女髮式之一。是一種三環高髻,始於中國南北朝。比較常見,高聳的髮髻。將頭髮分三分,每分用絲絛縛住,向上盤捲成環狀。

起源朝代 南北朝

別 稱 飛天紒[1]

出 處 《宋書·志第二十.五行志一》

目錄

目錄

基本內容

飛天髻

【飛仙髻】:又叫「飛天髻」,比較常見,高聳的髮髻。將頭髮分三分,每分用絲絛縛住,向上盤捲成環狀。

古代婦女髮式,又叫「飛天紒」。是一種三環高髻,始於南北朝。《宋書·志第二十.五行志一》[1]:「宋文帝元嘉六年(429),民間婦人結髮者,三分發

抽其髻直向上,謂之『飛天紒』,始自東府,流被民庶。」其形是先將頭髮分三分,每分用絲絛縛住,向上盤捲成環狀。出自宋文帝宮中,傳至民間,後一直流行於

宋、明各朝。


參考資料

  1. 飛天髻,搜狗, 2017-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