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風流子·秋郊即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風流子·秋郊即事》


作品名稱: 《風流子·秋郊即事》

創作年代:清朝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納蘭性德

別稱:納蘭成德納蘭容若

《風流子·秋郊即事》是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納蘭性德的詩詞。[1]

這首詞屬於納蘭性德早期的作品。納蘭性德夙懷經邦濟世的抱負,但難以實現,因而常自慨嘆。這首詞便是納蘭與友人一起出行想起自己的際遇因而寫下這首詞。[2]

詩詞正文

譯文

重陽節過後,平原上的草都枯萎了,黃葉在疾風中凋落。

記得春日騎馬來此踏青時,多麼的意氣風發。如今故地重遊已是蕭瑟肅殺,空曠凋零。秋水映破長空,寒煙瀰漫,蒼穹飛雕,一片蒼茫。

人生在世,年華易逝,須及時行樂。春天過後,依舊心緒緒無聊。

想想功名利祿算得了什麼,不若借酒射獵,英姿勃發,在夕陽下揮毫潑墨那是何等暢快。

賞析

上片布景,展現行獵的場景。謂平原革枯,黃葉騷騷。這是重陽後郊外的景象。清秋時節,郊外平原,行獵的時間、地點,因此已有清楚的交代。但步入現場,卻引起對於另一場景的思憶。接着,「今來是」,現場的場景又回到眼前。上片以「枯」、「殘」、「慘」,顯示今日郊原的蕭瑟情狀,並以記憶中的「玉勒青絲」加以映襯,令今日郊原,更顯蕭瑟,為布景。

下片說情,謂人生在世,應當及時行樂。此生若能夠穿着短衣,在原野打獵,到西郊的酒肆,大碗喝酒,趁着黃昏,靠着馬背,在夕陽影里,任意揮毫。下片就眼前事敘說觀感,即就「短衣射虎」,表達詞人的人生觀感。

全詞情調悲壯,意境沉雄,藝術上似已達化境。詞人使用了黃、青、翠、碧、紅、皂、慘、白等多種反差比較大的顏色,使詞境絢麗,色感豐富。於秋景、獵事中穿插拾翠女子的青春形象,可謂神來之筆,猶如東坡筆下有小喬,稼軒詞中有紅襟翠袖,而又比這二者更富活力與詩意美,故她又是一種象徵,以下闋中的「東君」稱之,並不為過。

這樣寫,使全詞剛而有柔,直而有媚,可代表豪放詞的一格。這首詞表達了詞人慷慨激烈的壯懷和傷春悲秋、憶昔懷舊的情緒,並抒發了歲月空老、平生不得志的身世之嘆。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原名納蘭成德,一度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大學士明珠長子,其母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愛新覺羅氏。[3]

納蘭性德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元文賞識。十八歲考中舉人,次年成為貢士。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病錯過殿試。康熙十五年(1676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納蘭性德曾拜徐乾學為師。他於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匯編——《通志堂經解》,深受康熙皇帝賞識,為今後發展奠定基礎。

納蘭性德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虛齡三十有一)。納蘭性德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艷,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4]

納蘭性德生於順治十一年臘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納蘭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文元賞識,推薦給內閣學士徐乾學。十八歲參加順天府鄉試,考中舉人。十九歲參加會試中第,成為貢士。康熙十二年因病錯過殿試。康熙十五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這一時期的納蘭性德發奮苦讀,拜徐乾學為師。在名師指導下,他於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匯編——《通志堂經解》,深受皇帝賞識,為今後發展奠定基礎。他還把自己熟讀經史的見聞感悟整理成文,編成四卷《淥水亭雜識》,當中包含歷史、地理、天文、歷算、佛學、音樂、文學、考證等等知識,表現出相當廣博的學識和愛好。

視頻

康震生動形象的描述納蘭性德的詩詞意境

納蘭性德文化之旅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