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非那吡啶

圖片來自sigmaaldrich

非那吡啶(Phenazopyridine)是一種偶氮化物藥物,當服用後隨着尿液排出時,能夠對發炎部位鎮痛,舒緩不適。這種藥物常處方與尿道炎患者,又或因手術或其他原因而使尿道受傷的病人。常見的份量有100毫克或200毫克,於進餐時或餐後口服,一般每日三次。[1] 非那吡啶由茨拉格化工實驗室的創辦人Bernhard Joos所發現。

目錄

醫療用途

規定非那吡啶對尿道的局部鎮痛作用。在治療開始時,有時將其與抗生素或其他抗感染藥物聯合使用,以幫助立即緩解症狀。非那吡啶不治療感染或傷害;它僅用於緩解症狀。建議不超過抗菌治療的前兩天使用,因為更長的治療可能會掩蓋症狀。

非那吡啶也用於其他需要排尿時不適或不適的情況。例如,通常在使用留置式Foley導管,內窺鏡(膀胱鏡)手術後或在尿道,前列腺或膀胱手術後開處方,這可能會刺激尿道上皮。

該藥物不用於治療感染,可能掩蓋了未經適當治療的尿路感染的症狀。它可以在泌尿道感染,手術後或尿道受傷期間緩解症狀。

副作用

苯並吡啶在尿液中產生生動的顏色變化,通常變為深橙色至微紅色。這種作用是常見且無害的,並且實際上是體內藥物存在的關鍵指標。警告使用吩唑並吡啶的人不要戴隱形眼鏡,因為已知苯並吡啶會使隱形眼鏡和織物永久變色。有些人可能會誤以為這表明尿液中有血液。

苯並吡啶也可能引起頭痛,胃部不適(尤其是不帶食物時)或頭暈。較不頻繁地,它會引起皮膚或眼睛的色素變化,變成明顯的淡黃色。這是由於腎臟的排泄不暢導致藥物在皮膚中積聚,通常表示需要中止使用。其它這樣的副作用包括發燒,混亂,呼吸急促,皮膚 疹,和腫脹的面,手指,腳,或腿。長期使用可能會導致指甲泛黃。

藥物代謝動力學

苯並吡啶的全部藥代動力學特性尚未確定。大部分已在動物模型中進行了研究,但它們可能無法很好地代表人類。動物實驗顯示其半衰期為7.35小時,其中40%通過肝臟(通過肝臟)代謝。[2]

參考資料

  1. 存檔副本. [2018-06-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21). 
  2. Jurima-Romet M, Thomas BH, Solomonraj G, Paul CJ, Huang H. Metabolism of phenazopyridine by isolated rat hepatocytes. Biopharm Drug Dispos. March 1993, 14 (2): 171–9. PMID 8453026. doi:10.1002/bdd.251014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