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陶一之

來自 搜狗 的圖片

陶一之,出生於湖南長沙,美國休斯頓萊斯大學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系副教授[1]

1992年陶一之獲得北京大學學士學位;1999年獲得普度大學博士學位;2002年在哈佛大學完成博士後研究後,就職於萊斯大學

目錄

基本信息

人物說明----美國休斯頓萊斯大學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系副教授

出生地點----湖南長沙

國 籍 ---- 中國

職 業 ---- 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獲"2006影響世界華人大獎"

畢業院校----美國普渡大學

人物經歷

1984年夏天,陶一之小學畢業,大學教英文的父親對她說,"那你在家裡搞自學吧。"12歲的陶一之想想,"那也蠻好的哦,可以不用去上學"。於是那一年,她在捧着《紅樓夢》多愁善感之餘,順便也把父親找來的初中課本全部念完了。

1985年,插班到長沙一中上高中,她的成績也成了班上墊底,後來女里學習,考上第一志願北京大學生物系。

1992年,在中國北京大學獲得學士學位。

1999年,於普度大學獲得博士學位。

2002年,在哈佛大學完成博士後研究後,成為萊絲大學的正式職員,現為該大學生物化學和細胞生物學助理教授。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陶博士主要致力於RNA病毒研究,其中她最着迷的是對A型流感病毒的研究工作,包括那些引發年度人流感傳播的A型流感病毒以及最近廣泛傳播的H5N1禽流感病毒。

流感病毒含有RNA基因組,它們使用一套與其動物宿主不同的蛋白因子負責複製其基因組。最近,陶博士的課題組解決了流感病毒核蛋白的晶體結構,它是病毒RNA複製所必須的一個高度保守蛋白。

流感病毒核蛋白晶體結構發表在2006年的NATURE雜誌上,在核蛋白的晶體結構上發現了一些很有意思的靶標,對抗流感病毒新藥物的研發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2006年12月,權威雜誌英國科學周刊《自然》報道,美國休斯敦萊斯大學的華人女科學家陶一之博士領導的小組,找到了H5N1病毒的弱點:該病毒的核蛋白的某一部分的分子結構相對薄弱,可作為開發新的抗禽流感藥物的突破口。

陶一之研究的主要方式叫做"結晶學",即培養大量該病毒的蛋白質晶體,然後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觀察和研究。而整個研究的最難部分,就是蛋白質晶體的培養。"蛋白質分子很大,而且結構不是很牢固,所以要培養它的晶體,比培養鑽石或者食鹽晶體難多了。"晶體的低產量一度讓陶一之很喪氣,"覺得肯定長不出來"。但在經過數千次的嘗試後,終於培養出足夠用於進一步觀察的晶體,從而找到了禽流感病毒的"軟肋"。

榮譽表彰

2007年4月獲"2006影響世界華人大獎"[2]

個人生活

2008年3月,陶一之當上了母親。她的先生是當初一起出國的同學,兩人結婚已經13年。目前先生開了一家電子公司,經常美國中國兩邊跑。而為了照顧家庭,陶一之也不得不把生活重心從實驗室挪一部分回家裡,以前一邊聽着莫扎特的歌劇《魔笛》,一邊觀察蛋白質結晶的時間,現在都要用來唱兒歌哄女兒入睡。

人物評價

做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風順的,陶一之在課題研究中也是一樣。作為課題組的負責人,她當時碰到的最大困難就是要讓核蛋白分子長出一個三維的晶體。

自由的學術風氣,讓陶一之可以研究任何自己感興趣的課題,但同時也讓她的責任重大:一旦交不出成績,便沒法繼續得到經費。而她做實驗需要的胚胎牛血清,一瓶就要幾百美元,到現在為止,陶一之已記不清用了多少瓶,她唯一清醒的意識是:要確保資金不掉鏈子,就必須在和英美數十家實驗室的競賽中早日勝出。

參考來源

  1. 陶一之 ,名人簡歷網
  2. 陶一之 ,九愛明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