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陳碧峰故居行3(戴高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陳碧峰故居行3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陳碧峰故居行3》中國當代作家戴高山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陳碧峰故居行3

據說,陳碧峰當年建造此屋時,選地也是頗費周折。作為早期接觸西洋的年輕人,他的第一選擇是在廈門鼓浪嶼建造一棟洋樓,但是,他的這一想法,遭到母親的極力反對。作為傳統的閩南農家婦女,在她心中,只想在自己的「搖籃血印」上,留下什麼,不是洋生活,洋房子,而是根基。正因為如此,陳碧峰才在家鄉,留下永遠的印記。

陳碧峰是孝順的,他聽從母親的旨意,選擇在陳慶鏞的故居後面,建造了這棟房屋。當然,他也是有所保留的。所以,他在具有閩南傳統特色的風格上,他注入一些西方元素。他在西護厝上,別出心裁地建起了一棟二層的小洋房,使得這棟以傳統風格為主的建築物,融入西方樓閣的精神,從而打破一小部分的傳統格局。

但是,從整體上來講,陳碧峰的故居,依然是傳統的閩南古大厝。他的根基沒變,血脈沒變,這房子有什麼可變的呢?

1935年,陳碧峰的故居建造完成之後,不久,抗日戰爭爆發。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緬甸淪陷,陳碧峰迴到泉州。而作為當時泉州較為聞名的住宅,據說,十九路軍入泉時,蔡廷鍇將軍曾入住於此,並與陳碧峰在大門口合過影。

1952年,泉州師範創辦時,苦於校舍沒有蓋好,只得先借用陳碧峰的故居招生、上課和住宿。兩三百名學生聚集在陳家,一切讀書、生活之事都於此。陳家除留下一小部分自己居住之外,大部分房屋都留給了師生們居住。

1954年,中共泉州市委黨校在此辦學,陳碧峰的故居成為黨員們的知識搖籃。1958-1968年,北峰公社搬入此處辦公,並於1969年之後,將其中一部分讓給北峰中學作為圖書館使用。1981-1989年,福建地球物理探礦隊也在此租住過。

1990年之後,中國政治改革,陳碧峰的後裔得以搬回故居。   2011年,泉州市召開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修編方案評審會,會議決定將陳碧峰故居所在的區域,建成名人公園。日後,這裡將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市民休閒的好去處。

[1]

作者簡介

戴高山,散文網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