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陳皮的鑑別方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陳皮的鑑別方法

【鑑定中藥材名】

陳皮

【生境分布】

栽培於丘陵、低山地帶、江河湖泊沿岸或平原。在陝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台灣、雲南、貴州、四川等省區。

【藥材來源鑑定】

本品為芸香科植物橘Citlrus reticulata Blanco及其栽培變種的乾燥成熟果皮。橘皮入藥以陳者為佳,故名陳橘皮,簡稱陳皮。主產於廣東新會縣的陳皮名廣陳皮。

【藥材歷史考證】

橘皮的始載本草為《神農本草經》。《本草經集注》云:「以東橘為好,西江亦有而不如。其皮小冷,療氣,乃言勝橘。北人亦用之,並以陳者為良。」陳皮一名見載於《食療本草》。《本草圖經》曰:「今江浙、荊襄、湖嶺皆有之。木高一二丈。葉與枳無辨。刺出於莖問。夏初生白花。六月七月而成實,至冬而黃熟,乃可啖。舊說小者為橘,大者為柚。……今醫方乃用黃橘、青橘兩物,……黃橘以陳久者入藥良。古今方書用之最多。亦有單服者,取陳皮搗末,蜜和丸,食前酒吞三十丸,梧桐子大,主下焦積冷。」李時珍曰:「橘實小,其瓣味微酢,其皮薄而紅,味辛而苦。」據以上本草所述考證,與現今藥用陳皮相符。

【植物形態鑑定】

常綠小喬木或灌木,高3~4m。枝柔弱,有刺或無刺。單身複葉互生;葉柄長0.5~1.5mm,有不明顯的葉翼,頂端有關節;葉片披針形或橢圓形,長4~11cm,寬1.5~4cm,先端漸尖,微凹,基部楔形,全緣或有不明顯的波狀鈍鋸齒,有半透明油腺點。花單生或數朵生於枝端或葉腋,有花梗;花萼杯狀,5裂,裂片三角形;花瓣5,長橢圓形,長1~1.5cm,白色或帶淡紅色,向外反卷;雄蕊15~25枚,長短不一,花絲常3~5個連合,與柱頭等長或略長;雌蕊1,子房圓形,柱頭頭狀。柑果近圓形或扁圓形,橫徑4~7cm,紅色、朱紅色、黃色或橙黃色;果皮薄而鬆寬易剝,瓤囊7~12瓣,容易分離。種子卵圓形,一端尖,白色,數粒至數十粒,或無,胚深綠色,子葉淡綠色。花期3~4月,果熟期10~12月。

【藥材性狀鑑定】

1.陳皮:常剝成數瓣,基部相連,有的呈不規則片狀,厚1~4mm。外表面橙紅色或紅棕色,有細皺紋及凹下的點狀油室;內表面淺黃白色,粗糙,附黃白色或黃棕色筋絡狀維管束。質稍硬而脆。氣香,味辛、苦。

2.廣陳皮:常3瓣相連,形狀整齊,厚度均勻,約1mm。點狀油室較大,對光照視,透明清晰。質較柔軟。

【藥材顯微鑑定】

粉末黃白色或黃棕色。中果皮薄壁組織眾多,細胞形狀不規則,壁不均勻增厚,有的作連珠狀。果皮表皮細胞表面觀多角形、類方形或長方形,垂周壁增厚,氣孔類圓形,直徑18~26um,副衛細胞不清晰;側面觀外被角質層,靠外方的徑向壁增厚。草酸鈣方晶成片,存在於中果皮薄壁細胞中,呈多面形、菱形或雙錐形,直徑3~34um,長5~53um,有的一個細胞內含有由兩個多面體構成的平行雙晶或3~5個方晶。橙皮苷結晶大多存在於薄壁細胞中,黃色或無色,呈圓形或無定形團塊,有的可見放射狀條紋。螺紋、孔紋和網紋導管及管胞較小。

【藥材理化鑑定】

取本品粉末0.3g,加甲醇10ml,加熱回流20分鐘,濾過,取濾液1ml,加鎂粉少量與鹽酸1m1,溶液漸呈紅色。[1]

【商品規格】

1.橘皮

一等:乾貨。呈不規則片狀,片張較大。表面橙紅色或紅黃色,有無數凹人的油點(鬃眼)。對光照視清晰。內面黃白色。質稍硬而脆。易折斷。氣香,味微苦辛。無雜質、蟲蛀、霉變、病斑。

二等:與一等區別為片張較小,間有破塊。表面黃褐色或黃紅色、暗綠色。內面類白色或灰黃色,較松泡。

2.廣陳皮

一等:乾貨。剖成三至四瓣。裂瓣多向外反卷。表面橙紅色或棕紫色,顯皺縮,有無數大而凹入的油室。內面白色,略呈海綿狀,質柔。片張較厚。斷面不齊。氣清香濃郁,味微辛,不甚苦。元雜質、蟲蛀、霉變、病斑。

二等:與一等區別為剖成三至四瓣和不規則片張,表面橙紅色或紅棕色,內面較光潔。質較柔。片張較薄。氣清香,味微苦辛。

三等:與一等區別特徵為皮薄而片小。表面紅色或帶青色,內面類白色。質堅而脆。有香氣,味微辛,不甚苦。無雜質、蟲蛀、霉變。

【採集加工】

果實成熟後,剝取果皮,曬乾或低溫烘乾。

【飲片炮製】

除去雜質,洗淨,噴淋水,潤透,切絲,陰乾。

【性能功用】

苦、辛,溫。歸肺經脾經。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用於胸脘脹滿,食少嘔吐,咳嗽痰多。內服:3~9g,水煎服。或入丸、散服。凡內有實熱、舌赤少津者慎用。

【附註】

置陰涼乾燥處貯藏,防霉,防蛀。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