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阿赫馬托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安娜·安德烈耶芙娜·戈連科
原文名 Анна Андре евнаГóренко
出生 1889年6月11日
俄羅斯敖德薩近郊
逝世 1966年3月5日
國籍 俄羅斯
別名 阿赫瑪托娃(筆名)
教育程度 基輔大學、牛津大學(1965)
職業 詩人
知名作品黃昏》(1912)
白色的群鳥》(1917)
安魂曲

安娜·安德烈耶芙娜·艾哈邁托娃(А́нна Ахма́това,1889年6月11日-1966年3月5日),俄羅斯"白銀時代"的代表性詩人。阿赫瑪托娃為筆名,原名是"安娜·安德烈耶芙娜·戈連科"(А́нна Андре́евна Гóренко)。在百姓心中,她被譽為"俄羅斯詩歌的月亮"(普希金曾被譽為"俄羅斯詩歌的太陽");在蘇聯政府的嘴裡,[1] 著有詩集《黃昏》、《黃色的群鳥》、《車前草》、《安魂曲》等。

她的詩體現出俄羅斯古典詩歌優美、清新、簡練與和諧的傳統,深受讀者喜愛。

人物生平

阿赫馬托娃 (1889~1966)蘇聯俄羅斯女詩人。原姓戈連科。生於敖德薩。曾在基輔高等女子學校和基輔大學法律系學習。

  • 1910年移居彼得堡,加入阿克梅派詩人小組。
  • 1912年出版第一部詩集《黃昏》,情調低沉,引起了詩壇的關注。
  • 1914年發表成名作《念珠》。此後寫有詩集《白色的一群》(1917)(三本詩集《黃昏》、《念珠》、《白色的一群》的出版使艾哈邁托娃躋身於俄羅斯一流詩人行列)、《車前草》(1921)等。
  • 20世紀20年代中期開始,艾哈邁托娃被蘇聯當局認定為"在意識形態上既缺乏思想性又具有很大危害性的"作家,被剝奪發表作品的權利。
  • 十月革命後遠離革命現實,但寫詩譴責白俄,如《我和那些拋棄國土的人不同道……》。
  • 30年代著有論詩人使命的《馬雅可夫斯基在1913年》和《但丁》;另外,她唯一的兒子列夫·尼古拉耶維奇·古米廖夫(俄語: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Гумилёв)也在大清洗中兩次被捕,第一次在1935年,第二次在1938年,原因僅是因為他不承認自己父親有所謂的"歷史問題"。
  • 1935年至1941年期間,兒子被捕、無盡的迫害與磨難下,詩人寫出了重要的代表作《安魂曲》(又名《輓歌》)。
  • 衛國戰爭期間寫有愛國詩篇《起誓》(1941)、《勇敢》(1942)、《勝利》(1942~1945)等。
  • 戰後抒情詩代表作《沒有主角的長詩》(1940~1962)把一個青年詩人的自殺悲劇同舊世界面臨的崩潰交織在一起。還有大量譯詩和研究普希金創作技巧的論文。
  • 1946年受到批判,50年代後期恢復名譽。
  • 1964年在意大利獲國際詩歌獎,1965年獲牛津大學名譽博士學位。
  • 1966年3月5日,艾哈邁托娃因心肌梗塞逝世,享年77歲。而直到1987年,她的《安魂曲》才得以全文發表。
  • 來源:《20世紀外國文學辭典》 資料時間:1991

代表作簡介

1912年,阿赫瑪托娃的第一部詩集《黃昏》出版,表現了女性的壓抑和孤獨的情調,獲得了評論界良好的反應。批評家維諾格拉多夫的評論是,"詩人仿佛在鏡子中觀察內心狀態的外在表現"。

兩年後,她的第二本詩集《念珠》出版,奠定了她在二十世紀俄語詩壇上的重要地位。十月革命前後,該詩集曾重印過八次,可見其受歡迎的程度。此後陸續有詩集《車前草》(1921年)、《耶穌紀元》(1922年)等出版。

她的詩作極擅長抒發女性的內心情感,富有音樂性。30年代著有《馬雅可夫斯基在1913》、《但丁》,探索了詩人的命運。在這個階段,她依據自己的親身遭遇,寫下了她最重要的組詩《安魂曲》,衛國戰爭中寫下了許多愛國主義詩篇,如《起誓》、《勇敢》等。

生活經歷

1913年,彼得堡開設了一家專為流浪藝術家和詩人提供活動場所的酒吧--"野狗俱樂部"。阿赫瑪托娃是這家酒吧的常客,她的不少詩歌都是在這裡首先朗誦,然後廣泛傳播出去。她在一首詩中對此有所描述: "這裡,我們全是酒鬼和蕩婦, 我們在一起多麼鬱悶! 連壁畫上的鮮花和小鳥 也在思念流動的彩雲。…… 啊,我的心多麼憂傷! 莫非在等待死期的來臨? 那個如今正在跳舞的女人, 她命中注定要下地獄。"

俄國革命後不久,蘇維埃當局批評她的作品專寫狹隘的愛情和上帝題材。1923年她的前夫被處決,就此在文壇沉寂了一段時間。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又被公然抨擊,並被蘇聯作家協會開除。1953年在斯大林死後的文化解凍時期,阿赫馬托娃的聲譽漸漸得到恢復,晚年是俄羅斯年輕詩人圈裡頗具影響力的人物。大型抒情敘事詩《沒有主角的長詩》被公認是20世紀最偉大的詩作之一,也是她詩歌創作的總結。此外,她還是一個傑出翻譯家,亦有自傳作品。

她又被俄羅斯人稱為"俄羅斯詩歌的月亮"。

詩人一生命運多舛,曾在1946年遭受不公正批判。[2]

文獻參考

  1. 她卻被污衊為"蕩婦兼修女"。
  2. 阿赫瑪托娃360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