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埠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陽埠鄉隸屬江西省贛州市贛縣區,位於贛縣區西南部邊遠山區。轄區面積159.56平方千米,戶籍人口2.52人(2018年),下轄1個居委會和13個村委會(2019年)。
陽埠鄉傳統特產是腐竹,因此也被譽為"江南腐竹之鄉"。
2018年,陽埠鄉有工業企業5家,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8家。[1]
歷史沿革
陽埠鄉以美稱方位得名。1949年為王官鄉,1958年成立星火公社(後改為王富公社),1962年分設王富、大龍2個公社,1964年合併稱王富公社,1966年更名陽埠公社,1984年改陽埠鄉。1997年,面積138.6平方千米,人口2萬。有公路東北連贛安公路,轄陽埠、下揚、揚源、密石、黃沙、木柵、大龍、坳頭、下灣、新聯、梅村、馬埠、許屋、坳背14個行政村,鄉政府駐陽埠圩。
行政區劃
截至2015年9月,陽埠鄉轄13個行政村:陽埠村、下楊村、楊源村、密石村、黃沙村、木柵村、大龍村、坳頭村、下灣村、新聯村、梅村、馬埠村、許屋村、坳背村,143個村民小組。
自然資源
地下蘊藏着豐富的稀土、鎢、金、螢石等礦產資源,極富開採價值。
盛產糧、煙葉、臍橙、油茶,一年可產優質煙葉近四千擔。
特產中尤以陽埠腐竹最有名,被譽為"人間食品"一絕,至今已有550多年的製作歷史,曾是清朝貢品。它以精選的原料,傳統的加工工藝,豐富的營養價值,濃郁的客家文味,更以不加入任何非食品添加劑的質量承諾聞名遐邇。[2]
經濟民生
著名特產
腐竹為陽埠鄉傳統特產,因此陽埠鄉也被譽為"江南腐竹之鄉"。從明朝至今已有五百餘年的歷史,清代曾被選為朝廷貢品。在陽埠,家家戶戶加工腐竹,全鄉年加工腐竹產量達到1000噸以上,所生產的"陽埠牌"腐竹,選用優質大豆為原料,以傳統工藝精製而成,具有色澤潤黃,營養豐富,鮮嫩可口,味道純正,包裝精美的特點,是家庭、賓館的美味菜餚,饋贈親友之佳品。陽埠牌腐竹蛋白質含量達50%以上,脂肪含量低,不含膽固醇,不含任何色素、添加劑和防腐劑,經常食用可降低膽固醇,軟化血管,健美養顏。該產品在江西省'98食品展銷會上被評為"全省優質產品"。
農業
陽埠鄉土壤有着南方土地的公有特點,土壤肥沃,水分充足,可種植種類繁多的農作物。如農民的主食水稻,可種植早稻、中稻、晚稻;還可種植煙葉、臍橙、橘子、油菜、花生、西瓜、李子、茶樹、香蕉、番薯、柿子、柚子、金桔、辣椒等作物。陽埠圩上有大片臍橙基地,煙葉通常做成烤煙而賣給收購者;油菜通常用於榨菜油;花生營養價值極高,可用於生吃、煮着吃、炒着吃,等不同食用方法,不過主要用於榨花生油;李子味道鮮甜。[3]
交通郵電
陽埠鄉交通便利,基礎設施完備,連接省道通向贛州的公路全部實現路面硬化,此外通向105國道的便捷通道也已全面貫通,大大縮短了與外界的時空距離。境內建有移動基站,交通便利。
此外,近幾年已開通了往返陽埠鄉與信豐間的信陽專列,極大的方便了沿途村民去往陽埠鄉街道以及村民去往信豐。
民俗風情
節日風俗
春節:臘月二十四過小年,臘月最後一天為除夕,然後吃團圓飯;除夕夜零點去祠堂打爆竹上香迎接新年;初一早上早餐吃齋飯,一般吃黃元米果;初一晚上零點過後開始殺雞以待大年初二一早去拜"石年";初二遠嫁的閨女將和女婿將回娘家上門拜訪;正月十五為元宵。
清明節:吃米果,主要流行吃"艾米果",用艾葉草煮成米果皮,有點像餃子,有各種菜餡。
端午節:一般是吃粽子。
七月半:俗稱"鬼節",有的地方過十三,也有過十四、十五、十六的,一般會殺鴨子吃,然後燒紙錢給先人!
中秋節:此時已有很多水果了,吃柚子、橘子,月餅。
太公出巡
太公出巡是一種客家文化,據家裡老人說我們的祖先在黃沙村,陽埠鄉其他村村民大部分從黃沙村遷徙出去的,因此總祠堂在黃沙村,祠堂里供奉着陳、彭、包、朱等姓氏祖先,每三年舉行一次"太公出巡",屆時將各姓氏祖先像抬往各個對應姓氏的村莊以待敬拜,首先是將"太公像"抬往陽埠圩上的一個很有名的廟舉行個廟會,那時將人山人海,男女老少都去往那裡拜太公,然後祈福,希望能保全家平安、生活紅火,然後將各姓氏祖先像抬往各個對應姓氏的村莊以待敬拜!
大事記
2009年修通了陽埠圩至坳背水泥路,由此極大方便了村民去往陽埠圩,更加方便了村民走向外面的世界。
2009年又迎來了一屆"太公出巡"!熱鬧不凡!
2009年修通了陽埠圩至大龍村書水泥路路。
2010年續着陽埠至大龍村水泥路,修通了大龍村至同樂山水泥路。
2012年11月28日又迎來一屆"太公出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