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闡福寺

闡福寺,始建於乾隆十一年(1746年),為太素殿舊址。清孝莊皇后死後曾在此祭奠,乾隆尊生母之願,下令改為喇嘛廟,賜名闡福寺,其規制仿河北正定隆興寺。

目錄

基本內容

中文名:闡福寺

地址:太素殿舊址

始建時間:乾隆十一年(1746年)

規制:仿河北正定隆興寺

歷史淵源

清末,只存「極樂世界殿」南海普陀山一絕。1949年以後,殘破不堪的佛山被拆除,1993年,恢復殿內須彌山佛像。所存的闡福寺和萬佛樓遺址已被闢為「北海植物園」,萬佛樓石碑被移至小西天南側牌樓外。

闡福寺在北海北岸,五龍亭之北。《國朝宮史》載其管理情況為:「不設首領,屬永安寺首領管轄。」

「太監二名,每月銀二兩,米一斛半,公費銀六錢六分六厘。」

民間傳說

相傳慈禧太后每遇年節,常到此拈香拜佛。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時,其正殿大佛身上的珍寶被日法俄軍盜挖一空。1919年由袁世凱衛隊改編的消防隊,在大殿內做飯時引起火災,全寺燒盡。

布局結構

闡福寺坐北朝南,山門前曾有四柱九樓牌坊一座,綠琉璃瓦頂。山門三間,歇山調大脊,黃琉璃瓦綠剪邊。山門內為天王殿,歇山頂黃琉璃瓦綠剪邊,殿後額為「宗乘圓鏡」,聯為:「妙華普觀無窮境;慧日常懸自在天。」東西有鐘鼓樓,二層三間,上檐為歇山頂,上下檐均為黃琉璃瓦綠剪邊頂。

天王殿之後為大佛殿,其規制仿正定隆興寺。樓高三層,而為「明二暗一」,頂層為重檐歇山頂,瓦頂皆為黃琉璃瓦綠剪邊。頂層懸乾隆皇帝所書額名「大雄寶殿」,中層額為「極樂世界」,下層額為「福田花雨」。

寺內聯楹

闡福寺,殿後聯為:「真諦別傳,趨妙莊嚴路;能仁權應,現常清淨身」。又額為「有大威德」。聯為:「放百寶無畏光明,歷劫智珠常朗;入三昧甚深微妙,諸方心印同圓」。 《三海見聞志》載:「相傳該佛有千手千眼,其高大於旑檀佛相同,人立升機上,高於佛肩齊,其佛已毀。」

寺內有《乾隆御製闡福寺碑文》,其文為:「太液池之北有亭五,翼然臨於水裔。[1]玉蝀前橫,瓊島東抱。波光塔影,淪漣映帶。亭之北綴以閒館,爽塏軒豁,蓋仍前明之舊。

歷史意義

康熙中,皇祖臨駐西苑,常奉太皇太后避暑於此,後以其地奉安仙馭几筵,遂相沿為內廷遷次之所。越乾隆七年,肇先蠶壇於液池東北隅,相距甚邇。聖母皇太后以繭館盛儀,宜至蠲潔,命改建佛寺。

朕遵懿旨,爰出內帑,敕將作葺其舊址,略為崇飾。寶坊傑豎,香剎雙標,用如幻金剛三昧造大法像,高丈者三倍之而贏,具慈愍性,有大神威,構層檐以覆之。珠網璇題,金碧照耀,冠于禁城諸剎。上為慈聖祝釐,下為海宇蒼生祈佑。始事於乾隆乙丑三月,越明年八月告成,因名之曰闡福寺。(後略)」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