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長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下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長河,本意為「長長的河流」。《長河》是著名作家沈從文的中篇小說,也是他文藝術水平代表作之一。沈從文的小說取材廣泛,描寫了從鄉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層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另外,還有相關行政區域和音樂劇稱為「長河」


沈從文名作,是作者一九三七年回到湘西,並且在沅水中部一個縣城裡住了約四個月之後有感而寫的一篇隨記。是他繼《邊城》之後,關於湘西人物、風情的又一曲輓歌。跟隨作者敘述的目光,我們可以感受到湘西在戰爭發展中的種種變遷。


一九三四年,沈從文第一次回到十多年前離別的家鄉湘西,這一經歷直接導致了《湘行散記》的誕生;回到北平後續寫完成了返鄉前已經動筆的《邊城》,「創造一點純粹的詩,與生活不相粘附的詩」 。這兩部作品成為沈從文湘西題材作品的典範,代表了他成熟的風格和個性特徵。

但是,這次返鄉經歷卻使他真切意識到,《邊城》的世界已經無法「對應」二十年來發生了深刻變化的湘西現實世界,他在鳳凰老家給妻子的信里說:「這裡一切使我感慨之至。一切皆變了,一切皆不同了,真是使我這齣門過久的人很難過的事!」 雖然《邊城》仍然按照原來的計劃寫出,寫成了「與生活不相粘附的詩」,卻也以悲劇性的結局埋下了他的悲哀和傷感;而且,使他「很難過的事」未能寫出,這就為他以後對家鄉的書寫留下了延展的空間。

對這一點,他當時就產生了明確的想法,所以在《〈邊城〉題記》里,預告似地說:「我並不即此而止,還預備給他們一種對照的機會,將在另外一個作品裡,來提到二十年來的內戰,使一些首當其衝的農民,性格靈魂被大力所壓,失去了原來的樸質,勤儉,和平,正直的型範以後,成了一個什麼樣子的新東西。他們受橫徵暴斂以及鴉片煙的毒害,變成了如何窮困與懶惰!我將把這個民族為歷史所帶走向一個不可知的命運中前進時,一些小人物在變動中的憂患,與由於營養不足所產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樣活下去』的觀念和欲望,來作樸素的敘述。我的讀者應是有理性,而這點理性便基於對中國社會變動有所關心,認識這個民族的過去偉大處與目前墮落處,各在那裡很寂寞的從事於民族復興大業的人。」

《長河》最初的醞釀,應該就在此一時期。作品卻一直沒有寫出來。

抗戰全面爆發後,南下途中,沈從文又一次返鄉,在大哥沈雲麓沅陵的新家「芸廬」住了幾個月,直到一九三八年四月啟程去昆明。這一特殊時期短暫的家鄉生活,促生了散文集《湘西》和小說《長河》。

《長河》是到昆明兩個多月後開始寫的。一九三八年七月二十八日,沈從文給還滯留在北平的妻子張兆和寫信,告訴說:「我已寄望舒文章十頁,下期航信還可寄十頁。」這文章,指的就是《長河》。戴望舒時任香港《星島日報·星座》副刊主編,《長河》從八月七日起在該副刊連載,至十一月十九日,共六十七次,未完。信里,沈從文向妻子談起這部剛剛開頭的作品,「我用的是辰河地方作故事背景,寫橘園,以及附屬於橘園生活的村民,如何活;如何活不下去,如何變;如何變成另外一種人。預備寫六萬字。」 隔了一天,三十日又寫一信,一開頭就說:「已夜十一點,我寫了《長河》五個頁子,寫一個鄉村秋天的種種。仿佛有各色的樹葉落在桌上紙上,有秋天陽光射在紙上。夜已沉靜,然而並不沉靜。雨很大,打在瓦上和院中竹子上。電閃極白,接着是一個比一個強的炸雷聲,在左邊右邊,各處響着。房子微微震動着。稍微有點疲倦,有點冷,有點原始的恐怖。我想起數千年前人住在洞穴里,睡在洞中一隅聽雷聲轟響所引起的情緒。同時也想起現代人在另外一種人為的巨雷響聲中所引起的情緒。我覺得很感動。唉,人生。這洪大聲音,令人對歷史感到悲哀,因為它正在重造歷史。」

正是在「現代」的雷聲轟響中,帶着對變動中的歷史的悲哀,沈從文再次書寫鄉土,書寫一個不同於《邊城》的「現實」的湘西世界。

剛落筆的時候,《長河》只是一個中篇的構思,可是寫作的過程中發現這個篇幅容納不了變動時代的歷史含量,就打算寫成多卷本的長篇。中間隔了一長段時間之後,到一九四二年四月,動手補充修改《長河》第一卷,在五月在給沈雲麓的信里說,「《長河》已十三萬字,不久可付印。」「《長河》有三十萬字,用呂家坪作背景。」(「三十萬字」指的是預計全部完成後的字數)「最近在改《長河》,一連兩個禮拜,身心都如崩潰,但一想想,該作品將與一百萬或更多讀者對面,就不敢不謹慎其事了。」 到九月八日,又報告說,「上卷約十四萬字,不久或可出版。」

事實是,桂林明日社正準備出版《長河》第一卷,沒料到十四萬字書稿被扣,經重慶、桂林兩度審查,各有刪削,卻仍然不能出版。原因是,「從目下檢審制度的原則來衡量它時,作品的忠實,便不免多觸忌諱,轉容易成為無益之業了。因此作品最先在香港發表,即被刪節了一部分,致前後始終不一致。去年重寫分章發表時,又有部分篇章不能刊載。到預備在桂林印行送審時,且被檢查處認為思想不妥,全部扣留,幸得朋友為輾轉交涉,徑送重慶複審,重加刪節,方能發還付印。」 這是一九四三年寫的《題記》裡面的話,「付印」仍然只是設想。一直到一九四五年一月,昆明文聚社終於出版了這部小說,因此前屢遭刪節,出版時只剩十一萬字。第六章《大幫船攏碼頭》的中間,竟印了一行「(被中央宣傳部刪去一大段)」的字樣。《沈從文全集》即據文聚社單行本編入,另外增加了新發現的《〈長河〉自注》。

黃永玉在沈從文去世後曾經非常感慨地談到《長河》:「寫《長河》的時候,從文表叔是四十歲上下年紀吧!為什麼淺嘗輒止了呢?它該是《戰爭與和平》那麼厚的一部東西的啊!照湘西人本份的看法,這是一本最像湘西人的書,可惜太短。」「寫《長河》之後一定出了特別的事,令這位很難集中的人分了心,不能不說是一種損失。真可惜。」

作者簡介

沈從文(1902-1988),男,原名沈岳煥,筆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鳳凰人,中國著名作家。其祖父沈宏富是漢族,祖母劉氏是苗族,母親黃素英是土家族。因此,沈從文的民族應是漢族,但沈從文本人卻更熱愛苗族,他的文學作品中有許多對於苗族風情的描述。 沈從文是作家、歷史文物研究者。14歲時,他投身行伍,浪跡湘川黔交界地區。1924年開始進行文學創作,撰寫出版了《長河》、《邊城》等小說。1931年-1933年在青島大學任教,抗戰爆發後到西南聯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學任教,建國後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歷史與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國古代服飾研究》。1988年病逝於北京,享年86歲。 1960年發表《龍鳳藝術》等文。1969年去湖北咸寧五七幹校勞動。1978年調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1981年出版了歷時15年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專著。 沈從文解放後從事中國紡織服飾考古研究工作,1983年突患腦血栓,住院治療。1984年大病一場。搶救脫險後,說話、行動更加不便。1988年5月10日下午,心臟病復發,搶救無效去世。 1987年、1988年沈從文入圍諾

內容預覽

一九三四年的冬天,我因事從北平回湘西,由沅水坐船上行,轉到家鄉鳳凰縣。去鄉已經十八年,一入辰河流域,什麼都不同了。表面上看來,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極大進步,試仔細注意注意,便見出在變化中墮落趨勢。最明顯的事,即農村社會所保有那點正直素樸人情美,几几乎快要消失無餘,代替而來的卻是近二十年實際社會培養成功的一種唯實唯利庸俗人生觀。敬鬼神畏天命的迷信固然已經被常識所摧毀,然而做人時的義利取捨是非辨別也隨同泯沒了。「現代」二字已到了湘西,可是具體的東西,不過是點綴都市文明的奢侈品大量輸入,上等紙煙和各樣罐頭在各階層間作廣泛的消費。抽象的東西,竟只有流行政治中的公文八股和交際世故。大家都仿佛用個謙虛而誠懇的態度來接受一切, ……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