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長江中上游與中國中西部可持續發展

長江中上游與中國中西部可持續發展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長江中上游與中國中西部可持續發展》介紹了長江中上游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長江中上游科技教育的可持續發展、長江中上游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等內容。

目錄

基本內容

書名:長江中上游與中國中西部可持續發展

出版社:武漢大學出版社

頁數:308頁

開本:32

品牌:武漢大學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

作者:長江中上游與中國中西部可持續發展研究課題組

出版日期:2002年1月1日

語種:簡體中文

ISBN:7307034611

媒體推薦

導言

在中國廣袤的大地上,長江黃河猶如兩條巨龍橫亘其間。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我們是龍的傳人。古往今來,人們謳歌黃河,讚美長江,稱它們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長江、黃河孕育了中華燦爛的古代文化,在中華民族的繁衍和發展史上發揮了重大作用。在新的千年,長江又要肩負起中華民族偉大的復興任務,長江能否流向更美好的明天,我們充滿了期盼,又充滿了憂患。

長江是長江大流域的總稱,其實長江各段的名稱和別名不下30種,長江源至曲口,稱沱沱河;曲口至青海玉樹縣巴塘河口稱通天河;巴塘河口至四川岷江口稱金沙江;岷江口至長江人海口通稱長江;其中宜賓至湖北宜昌市稱川江;湖北枝城至湖南嶽陽城陵磯稱荊江;江蘇揚州、鎮江以下江段稱揚子江。

長江,這名稱太確切了,長江長6300公里,中國第一,亞洲第一,世界第三。幾千年來人們在長江流域繁衍生息,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下,認識和駕馭流域的能力很低,經濟活動半徑受限,人們對長江的認識只局限於小支流、小流域、幹流的一小段,所以長江才有這麼多分段的名稱和別名。

長江挾着春潮,奔向大海。長江走了6300公里的路程,長江是否該躺在大海里休息了?它的明天是否會更美好?我們不僅要關注長江的地理自然流向,河道的擺動或改道,更重要的是要關注長江流域未來100年、1000年的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的發展。中國有一條長江,中國只有一條長江,但是我們對長江的認識研究不夠,開發利用不夠,治理保護不夠。認識是問題的關鍵,是前提。有科學的認識,才有科學的開發利用,才有科學的治理保護。正確認識長江,認識長江流域的發展趨勢,要有大時空觀、大流域觀、大科學觀。

大時空觀。研究企業的經濟活動,一般以小時、月、年度計;研究國民經濟活動,一般以月、年、五年計;認識長江的空間跨度,小則支流、湖泊、平原、上游、下游,大則全流域、全中國、整個地球。世界著名地質古生物學家殷鴻福院士就是在地球圈的相互作用中解釋長江的形成和演進的。地球的存在和演進有幾十億年的歷史;生命現象的存在和演進有幾億年的歷史;長江的存在和演進有1.8億年的歷史;人類的存在和演進有幾萬年的歷史;人類有文字記載的文明史僅僅有幾千年的歷史。長江從遠古走來,可以說它是荒古老人;長江遠比地球年輕,可以說它還是世紀嬰兒。長江比人類古遠,長江會比人類永恆。人類很有必要把當代人的行為方式放在幾千年人類歷史長河中反思一下,究竟什麼樣的行為方式才是真正的文明的、進步的、可持續的行為方式。恐龍曾經主宰過世界,但它只留下了大批寶貴的化石。人類的真正進步在於終於關心人類自身行為的後果,終於認識到:不要因為人類自身的行為方式,造成人類發展的不可持續。我們研究長江中上游與中國中西部的可持續發展,並撰寫本書,可以說是這種人類反思自己的認識活動的具體體現。

大流域觀。長江是地球地理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生物和地質演化,都有漸變、突變、災變三種形式。由於有地質大變化,才有造山、造江、造湖、造地、造平原運動。滄海桑田,是以千年萬年計的過程。[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