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金屬間化合物

  金屬間化合物

金屬與金屬或金屬與非金屬 (如 H、B、N、S、P、C、Si等)形成的化合物。

目錄

簡介

自從有冶金技術以來,就已經製備了金屬間化合物。Westbrook 在1976-1993年間曾相當詳細地敘述了金屬間化合物的發展史。他提到,人們是從使用低熔點合金系發展到使用某些金屬間化合物的。金屬間化合物的應用則是由於金屬間化合物具有高的硬度,良好的耐磨性,同時還具有金屬性,並可以拋光,因而作為裝飾材料而具有廣泛的應用。例如,古埃及使用的青銅塗層和中國使用的青銅鏡等。到20世紀初,金屬間化合物的應用主要是作為功能材料,首先是由於某些相具有特殊的磁性而實現其工業應用,隨後才發展到形狀記憶材料和超導材料的實際應用。熱電轉換功能材料MoSi2不是一種典型的金屬間化合物,而是一種由金屬間化合物到金屬與非金屬化合物(硅不是金屬而是半導體)的一個標誌。儘管如此,按慣例仍將硅化合物列入金屬間化合物類。因為其與金屬有許多相似之處。還有一類主要的化合物是由第ⅢA族和ⅤA族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如InSb、GeAs、InAs等,這些相的組成元素有金屬、半金屬和非金屬,形成的化合物是半導體,不屬於具有金屬特性的金屬間化合物。

評價

機械合金化(Mechanical Alloying,MA)是J.S. Banjamin提出的一種製備合金粉末的高能球磨技術,通常為乾式球磨。磨球和粉末間的相互碰撞引起塑性粉末的壓扁和加工硬化,導致粒子重疊,表面接觸。發生冷焊。形成由各組分組成的多層複合粉末粒子,同時加工硬化層及複合粒子發生斷裂。冷焊與斷裂不斷重複。以及充分揉混,使得粉末細化且更加均勻,最後形成預製複合顆粒。由於複合顆粒內有大量的缺陷和納米微結構。進一步高能球磨時發生固態反應,形成新材料A.G.Merzhanov等發現了自蔓延高溫合成(Self-propagatingHigh-temperature Synthesis,SHS)現象。它是利用化學反應產生的反應熱自加熱和自傳導作用合成材料的一種技術。點燃的粉末壓坯產生化學反應,其生成熱使鄰近的粉末溫度驟然升高,引發化學反應,並以燃燒波的形式蔓延,通過整個反應物。燃燒波推行前移,反應物轉變成產物。通常反應以氬氣或氮氣為保護氣氛放電等離子燒結(Soark Plasma Sintering,SPS)是利用脈衝大電流直接施加於模具和樣品,從而產生體加熱,使被燒結樣品快速升溫,同時脈衝電流引起顆粒間的放電效應,使顆粒局部表面產生高溫而熔化,表面物質剝落,淨化了顆粒表面,實現快速燒結。有效地抑制了顆粒長大。[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