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採蓮曲
圖片來自大眾網

採蓮曲是一首七言古詩,它通過描寫精心裝扮的採蓮少女們在陽光明媚的春日裡快樂嬉戲的旖旎美景,以及岸上遊冶少年們對採蓮少女的愛慕,來表達春日裡少年男女之間微妙萌動的愛情、詩人對時光飛逝的感嘆、對美景易逝的無奈之情,其中亦寄託着其因懷才不遇、壯志難酬而生出的愁思。

目錄

原文

李白〔唐代〕

若耶溪傍採蓮女,笑隔荷花共人語

日照新妝水底明,風飄香袂空中舉。(袂 一作:袖)

岸上誰家遊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楊。

紫騮嘶入落花去,見此踟躕空斷腸

譯文

若耶溪旁,三三兩兩的採蓮女正在採蓮子;隔着荷花談笑風生,互相嬉戲。

陽光照耀採蓮女的新妝,水底也顯現一片光明。只見那高高舉起的香袖在空中飄蕩。

那岸上是誰家公子在遊蕩?三三五五、似隱非隱在垂楊下。

身邊的紫騮馬的嘶叫隆隆,落花紛紛飛去。見此美景,騷人踟躕,愁腸空斷。

賞析

  通過描寫精心裝扮的採蓮少女們在陽光明媚的春日裡快樂嬉戲的旖旎美景,以及岸上的遊冶少年們對採蓮少女的愛慕。來表達 春日裡,少年男女之間微妙萌動的愛情。以及詩人對時光飛逝、歲月不饒人的感嘆,及對美景易逝的無奈之情,寄託着作者因懷才不遇、壯志難酬而發出的愁思。

  首聯是說溪邊採蓮花的女孩,隔着荷花談笑風生,互相嬉戲,或是和風細雨,或是嬌喘微微。荷葉田田,芙蓉朵朵,與春風滿面的姑娘的粉頰交相輝映,正如王昌齡《採蓮曲》中所道「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隔着蓮花,似有似無的朦朧之美,意趣盎然,富有生活氣息。「笑隔荷花」將採蓮女縴手撥荷花愉快交談的神態細膩的表現出來,生動形象。

  頷聯是說溫和的陽光,濃抹的新妝,清澈的流水,風飄香袖的嫵媚,勾勒出一幅清新明麗的採蓮圖,節奏輕快,活潑自然。採蓮女不知是在揮手還是在故意擺弄,將香袖高舉,河面倒映着採蓮女精心準備的新妝,最是那一低頭的閒花照水,露出她嬌羞的神態,靦腆不勝涼風的吹拂,正如「照花前後鏡,畫面交相映」,人花難辨。這兩句勾勒出了「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的美好意境,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讓人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機,領略到採蓮人內心的歡樂,所謂「菱歌唱不徹,知在此塘中」。

  頸聯兩句寫歡聲笑語吸引了岸上的遊冶郎,不知哪家的公子,三三五五、似隱非隱在垂楊下,我們可以想象出此時的採蓮女面對岸邊的遊冶郎會有多麼的嬌羞,所謂「女為悅己者容」,心裡怦跳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李白筆下的嬌羞之態並未點明,只是從「日照新妝水底明,風飄香袖空中舉」聯想到的,有着明麗可人的浪漫情調,自有一種清新脫俗。詩人將她們置於青翠欲滴的荷葉叢中,又以遊冶郎的徘徊搔首來襯托她們的嬌美,使用樂府寫羅敷的手法,從而更加委婉傳神。

  最後尾聯則是說詩人騎着紫騮,馬兒嘶鳴着,驚花,花落,空見那一份景色,使人悽愴斷腸。這裡充斥着詩人對時光飛逝、歲月不饒人的感嘆,及對美景易逝的無奈之情,寄託着作者因懷才不遇、壯志難伸而發出的愁思,這與他平素灑脫自信、率真不羈、清新飄逸的風格有所不同,而以一種細膩溫婉的筆觸,引人遐思。「踟躕空斷腸」,似是斷腸人在天涯,象他《月下獨酌》中一身孤傲與月為伴,與影為伴,還是免不了蒼茫寂寥、清絕孤獨之感,一向大氣豪邁的李白也有避不了的人生悲哀。

  李白詩將吳越採蓮女的嬌艷清純放在荷花叢中加以表現,又用岸上遊冶郎的徘徊躑躅不忍離去反襯採蓮女的魅力,描繪出明艷、活潑、大方的採蓮女的新形象,語言如清水芙蓉,天然雅清,毫無做作,一氣呵成,展示出詩人的姿態高雅、清新脫俗。彌補了六朝以來採蓮女形象的蒼白與虛飾。

創作背景

  採蓮曲,古曲名。王琦註:「《採蓮曲》起梁武帝父子,後人多擬之。」這首詩是李白漫遊會稽一帶所作。

簡析

  《採蓮曲》是一首七言古詩,它通過描寫精心裝扮的採蓮少女們在陽光明媚的春日裡快樂嬉戲的旖旎美景,以及岸上遊冶少年們對採蓮少女的愛慕,來表達春日裡少年男女之間微妙萌動的愛情、詩人對時光飛逝的感嘆、對美景易逝的無奈之情,其中亦寄託着其因懷才不遇、壯志難酬而生出的愁思。全詩清新自然,景因情而媚,情因景而濃,充滿了浪漫氣息。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出生於蜀郡綿州昌隆縣(一說出生於西域碎葉)。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為醉時寫就,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早發白帝城》等。[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