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採桑子·彤霞久絕飛瓊字

《採桑子·彤霞久絕飛瓊字》

作品名稱: 《採桑子·彤霞久絕飛瓊字》

創作年代:清朝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納蘭性德

別稱:納蘭成德,納蘭容若

《採桑子·彤霞久絕飛瓊字》是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納蘭性德的詩詞。[1]

據清人筆記記載,作者曾愛戀過一名宮女,這首詞可能為其而作。全詞用含蓄的筆法表現了真摯的愛情。

上片寫仙境,下片寫人間。天上人間,凡人仙女,音書隔絕,唯有心期。小詞看似平淡,而意蘊深藏,亦虛亦實,可謂清空超妙。

目錄

詩詞正文

白話翻譯

許久沒有收到仙女許飛瓊從仙家天府寄來的書信了,她人在哪裡。人在哪裡,今夜你在玉清天上可也和我一般的失眠了嗎?

點的香已經快消,被子是冷的,燈也滅了,靜靜地等待秋天。靜靜地等待秋天,卻一直苦等不來,捱着捱着,便已是下弦月的時光了。

文學賞析

首一句「彤霞久絕飛瓊字」,便點出仙家況味。道家傳說,仙人居住的地方有彤霞環繞,於是彤霞便作了仙家天府的代稱。飛瓊是一位名叫許飛瓊的仙女,住在瑤台,作西王母的侍女。據說瑤台住着仙女三百多人,許飛瓊只是其中之一,她在某個人神相通的夢境中不小心向凡間泄漏了自己的名字,為此而懊惱不已——按照古代的傳統,女孩家的名字是絕對不可以輕易示人的。最後「飛瓊字」的「字」是指書信,這一來,整句話的意思就是在說:很久很久沒有收到仙女許飛瓊從仙家天府寄來的書信了。

那麼,既無書信可通,不知道仙女現在正在哪裡呢?她為什麼還不寄信給我呢?她到底心裡在想着什麼呢?——疊唱「人在誰邊」,嘆息反側。

「今夜玉清眠不眠」,「玉清」也是仙家語。道家諸天界,最高是大羅,民間傳說里還一直都有「大羅真仙」的說法,而玉清正是從大羅而來——大羅生三氣,化為三清天,也就是說,大羅天生出了玄、元、始三氣,分別化為玉清、上清、太清三般天界,是為三清天。現在我們還經常可以在一些名山道觀里看到大羅宮、玉清宮、上清宮這樣的名字,這都是從道家的諸天傳說而來的。

玉清同時也是一位仙女的名字,在人間也留下了幾多美麗的故事。據唐人筆記,玉清姓梁,我們該稱她為梁玉清,她是織女星的侍女,在秦始皇的時代里,太白星攜着梁玉清偷偷出奔,逃到了一個小仙洞裡,一連十六天也沒有出來。天帝大怒,便不讓梁玉清再作織女星的侍女,把她貶謫到了北斗之下。

但是,無論是玉清天,還是玉清仙女,在容若的詞里並不會構成矛盾的解釋,它們都可以並存於容若這同一個用典手法之中。那麼,「今夜玉清眠不眠」,也就是容若在惦記着那位仙女:今夜你在玉清天上可也和我一般的失眠了嗎?——容若自己的無眠是這句詞里隱含的意思:正因為我無眠,才惦記着你是否和我一樣無眠。

容若是在思念着一位仙女嗎?這世間哪來的仙女?這,就是文人傳統中的仙家意象了。仙女可以指代道觀中的女子,也可以作為女性的泛指。

寫愛情詩,畢竟無法直呼所愛女子的名姓,所以總要有一些指代性的稱謂,比如前文講過的謝娘就是一例。更多的例子是用古代的美女名字或者傳說中的仙女名字。早從宋玉的《神女賦》,以至曹植的《洛神賦》,神女(仙女)的傳統便創建而綿延,而仙家又和道教關係密切,在唐代,皇室貴族女子出家而入道觀,在原本就以開放著稱的大唐盛世之下,道觀便往往成為了才女們的文化沙龍,使得文人名士們趨之若鶩,衍生出一段段風流俊雅的愛情故事。

所以,仙女的意象早已經漸漸地固化成了一種文化符號,許許多多複雜的意思盡被凝鍊在這一個小小的符號之內,使詩詞的語句越發簡短,而所蘊涵的意義越發無窮。隨着傳統的不斷積澱,詩詞也越發顯得像是一種符號體系,我們只有具有了悠遊於與詩人們同樣的符號體系之內的能力,才能夠領略出詩詞那凝練的語句中淺層與深層的多項歧義。這也正是詩詞作品的魅力所在。

詞的下片,由天上回落人間,由想像仙女的情態轉入對自我狀態的描寫。「香消被冷殘燈滅」,房間是清冷的,所以房間的主人一定也是清冷的,那麼,房間的主人為什麼不把滅掉的香繼續點燃,為什麼不蓋上被子去暖暖地睡覺,就算是夜深獨坐,又為什麼不把滅掉的燈燭重新點起?

因為,房間的主人想不到這些,他只是靜靜地坐在漆黑的房間裡「靜數秋天」,靜靜地計算着日子。也許仙女該來信了吧?也許該定一下相約的時間了吧?也許再過幾天就可以收到仙女的音訊了吧?等待的日子總是過分的難捱,等待中的時間總是過分的漫長。待到忽然驚覺的時候,才發現「又誤心期到下弦」。

心期,即心意、心愿。就在這一天天的苦捱當中,不知不覺地晃過了多少時光。

這末一句,語義朦朧,難於確解,但意思又是再明朗不過的。若「着相」來解,可以認為容若與仙女有約於月圓之日,卻一直苦等不來,捱着捱着,便已是下弦月的時光了;若「着空」來解,可以認為容若以滿月象徵團圓,以下弦月象徵缺損,人生總是等不來與愛侶團圓的日子,一天一天便總是缺損之中苦悶地度過。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優哉游哉,輾轉反側。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原名納蘭成德,一度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大學士明珠長子,其母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愛新覺羅氏。[2]

納蘭性德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元文賞識。十八歲考中舉人,次年成為貢士。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病錯過殿試。康熙十五年(1676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納蘭性德曾拜徐乾學為師。他於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匯編——《通志堂經解》,深受康熙皇帝賞識,為今後發展奠定基礎。

納蘭性德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虛齡三十有一)。納蘭性德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艷,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3]

納蘭性德生於順治十一年臘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納蘭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文元賞識,推薦給內閣學士徐乾學。十八歲參加順天府鄉試,考中舉人。十九歲參加會試中第,成為貢士。康熙十二年因病錯過殿試。康熙十五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這一時期的納蘭性德發奮苦讀,拜徐乾學為師。在名師指導下,他於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匯編——《通志堂經解》,深受皇帝賞識,為今後發展奠定基礎。他還把自己熟讀經史的見聞感悟整理成文,編成四卷《淥水亭雜識》,當中包含歷史、地理、天文、歷算、佛學、音樂、文學、考證等等知識,表現出相當廣博的學識和愛好。

視頻

清詞納蘭性德

納蘭性德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