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鄱陽湖景區,位於江西省上饒市鄱陽縣境內,面積365平方公里,包括大湖池、蚌湖、中湖池、大叉湖等9個湖泊及周圍湖灘草洲。地處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的西北角,每年秋去冬來,水落灘出,沼澤星羅棋布,水草繁茂,魚蝦眾多,是候鳥理想的越冬地。

中文名 鄱陽湖國家自然保護區

地理位置 江西省上饒市

氣候條件 亞熱帶濕潤性季風型氣候

占地面積 365 km²

組 成 大湖池、蚌湖等

保護對象 生態環境及生物資源

目錄

景區簡介

據調查,全區有鳥類258 種,其中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有9種,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的有32種, 是世界上最大的白鶴越冬地,全球約95%的白鶴在此越冬, 也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大的越冬鴻雁群體所在地。該保護區已逐步成為世界保護、研究鳥類的重要基地。

水文情況

鄱陽湖上承贛、撫、信、饒、修五河之水,下接我國第一大河長江。在正常的水位情況下,鄱陽湖面積有3914平方公里,容積達300億立方米。它每年流入長江的水量超過黃、淮、海三河水量的總和。鄱陽湖在九江的水面約20萬公頃,流域有都昌、湖口、廬山、永修、德安、濂溪等六個縣市(區),它是贛北的一顆明珠。鄱陽湖在古代有過彭澤、彭湖、官亭湖等多種稱謂,在漫長的歷史年代有一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演變過程。遠在地質史「元古代」時期,湖區為「揚子海槽」的一部分,大約在距今八九億年前的燕山運動時期,湖區地殼又經斷陷構成鄱陽湖盆地雛形。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彭蠢澤」向南擴展,湖水進抵今鄱陽湖。在彭蠢澤大舉南侵之前,低洼的鄱陽盆地上原本是人煙稠密的城鎮,隨着湖水的不斷南侵,鄱陽湖盆地內的鄱陽縣城和海昏縣治先後被淹人湖中,而位于海昏縣鄰近較高處的吳城卻日趨繁榮成江西四大古鎮之一,因此,歷史上曾有「淹了海昏縣,出了吳城鎮」之說。煙波浩渺、水域遼闊的鄱陽湖,經過漫長的地質演變,形成南寬北狹的形狀,猶如一隻巨大的寶葫蘆系在萬里長江的腰帶上。由於帶有大量水蒸氣的東南季風的影響,鄱陽湖年降雨量在 1000 毫米以上,從而形成「澤國芳草碧,梅黃煙雨中」的濕潤季風型氣候,並成為著名的魚米之鄉。

相關典故

鄱陽湖流域自古以來是我國經濟較為發達的富裕地區,我國歷史上很多傑出人物如徐稚、陶淵明、林士弘、劉恕、洪适、江萬里、朱耷等都在湖區出生和成長[1] 。這裡又發生過許多威武雄壯的英雄事跡,如周瑜操練水師、朱元璋與陳友諒鄱陽湖水戰、太平軍「湖口大捷」、李烈鈞在湖口發起「二次革命」等。鄱陽湖是古代從北方進入江西的唯一水道,發生在鄱陽湖上的文人軼事和民間傳說則更是難以勝數。唐代詩人王勃在《滕王閣序》中的名句:「漁舟唱晚,響彭蠡之濱」,描述的正是鄱陽湖上的漁民捕魚歸來的歡樂情景。宋代詩人蘇軾在《李思訓畫長江絕島圖》詩中時寫的「山蒼蒼,水茫茫,大姑小姑江中央」,描寫的是鄱陽湖的勝景。

景區特色

鄱陽湖是我國最大的淡水湖,水位最高時湖泊約170公里長,最寬處為74公里。形狀像一個大葫蘆,倒掛在長江南岸。由贛江、撫河、饒河、信江、修河五條主要河流分別從西、南、東南三面供水,然後注入長江。枯水季節,水落灘出,各種形狀的湖泊星羅棋布,草地、濕地碧綠一片。1980年建立鄱陽湖自然保護區,面積為35000公頃,1988年建立鄱陽湖候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積為22400公頃。鄱陽湖每年洪水期、枯水期水位變化很大,10月~翌年3月水落灘出,魚、蝦、螺、蚌及各種水草豐富,是候鳥越冬棲息的樂園。約有鳥類148種,其中水禽69種,屬國家保護的鳥類有20種,主要有白鶴、白頭鶴、黑鸛、大鴇、鵜鶘、白琵鷺等瀕危物種。建立保護區以來,開展鳥類環志,生態觀察、飼養馴化等研究工作,保護管理珍貴鳥類,各種候鳥的數量顯著增加。每年冬春季,成群候鳥飛翔,壯麗奇觀,受到國際鶴類基金會等國際組織的重視。

視頻

【趣江西 健康游】上饒餘干:田園鄱陽湖景區全面開放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