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鄭漢

圖片來自miaolitravel

鄭漢(1947年-1965年9月2日),臺灣苗栗縣造橋鄉談文村人,在中港溪救兩名溺水學童而殉身,因此談文車站附近丘陵立有稱為「蠟燭人」的鄭漢紀念碑、及鋪設鄭漢步道。[1]

目錄

生平

鄭漢為磚廠工人鄭塗全家六口中的長子,以三七五減租領來的五分耕地過活,他就讀後龍初中二年時休學,以農作幫忙家務。其長相眉清目秀,身材約177公分高,鄰里都稱作「大目仔」。談文村村長張萬海回憶,鄭漢很熱心,一次一位農民因噴射農藥中毒,大家荒亂不知所措,只有鄭漢一聲不響跑到這位農民親戚家找人推單車載到醫院急救。

早年中港溪各段築有攔水壩,形成較深的水池,因此成為孩童遊玩的去處。1965年9月2日下午,鄭漢邀十七歲的張澄洲去中港溪流域的談文農地重劃區,兩人坐在蛇籠砌成的丁壩上看人用網捕魚、小孩戲水。當時下午4點,中港溪值退潮時,學童陳勝興被捲入急流,高聲呼救,另一學童林錦松前往施救,惟因體弱不堪於溺者糾纏,二人均陷於危困。據張澄洲追述,鄭漢就跳水將這兩位談文國校(今談文國小)學童救起,可是鄭漢一直沒有鑽出水面,直到鄭漢舅父黃登傳將他拖出水時已溺死,頭上有被蛇籠粗鐵絲刺得很深的洞。

身後

1966年8月22日,鄭漢塑像在談文車站左側縱貫公路旁地山頂舉行破土典禮,由救國團苗栗團委會主任委員吳德楣主持,縣長林為恭致詞、苗縣各界人士前往觀禮。1967年11月25日,舉行落成典禮,救國團總團部陳壽昌組長揭幕,苗栗縣各界首長及青年學生代表前往觀禮。

建地100坪為由竹南籍旅日台僑方俊明購買與兄弟方俊誠一同捐贈。鄭漢紀念碑係由澤群建築事務所設計,乃修澤蘭與丈夫傅積寬開設。該像以「燃燒自己而照明他人」的概念作成「蠟燭人」像,蠟燭前的兩點蠟淚代表鄭漢救了兩個人。像高18公尺,寬7公尺。工程費新台幣八萬七千元,由裕欽營造廠承建,石油公司捐贈鋼筋水泥,國軍四七七九部隊負責搬運砂石並支援軍工,並敦請內政部長徐慶鐘等人題字紀念。

在1960年代,救溺身亡而立像的還有林添禎簡金墻蕭曜友韋啟承等。

鄭漢紀念像距育達科技大學數百公尺的山頂,也是造橋鄉的知名地標,經海線鐵路台1線的旅客都看見,好似鄭漢守護著山腳下的中港溪,鄭塗說他每年都會上山探視。在該碑可往下看到中港溪兩岸的阡陌良田、日式木屋造型的談文火車站、造橋自然生態公園、竹南紅樹林自生態保留區、及稍遠處的頭份。此外,臺鐵軌道旁立銅像的有唐高

日久,通往鄭漢碑的原道路逐漸隱沒在荒煙蔓草中。2002年3月27日,育達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黃服賜帶著選修「文化與社區」通識課程的學生,整理鄭漢紀念碑周邊環境。此舉措引起當地談文社區父老的共鳴,鄉長張雙旺聞訊後,決心從學院附近開闢一條健行步道到紀念碑,遂和談文社區長青會長林錫源、鄭塗等人再度上山勘察可能的路線。縣府補助一百多萬元,從附近產業道路鋪設700多公尺長的枕木步道,重新整頓紀念碑周邊環境。地主江能興則提供私人土地,供健行步道穿越。遊客至台1線南下102公里處,接錫源路繼行大約400公尺,即可抵達此步道入口。2003年5月29日,造橋鄉公所結合育達休閒事業管理系舉辦第二屆造橋觀光節活動,由張雙旺會同休閒事業管理系助理教授何致中等師生五十多人,在枕木登山口揭開鄭漢步道指示牌。

2007年報導,鄭漢母親鄭黃顏妹已八旬,依然很想念兒子。鄭塗表示老伴有高血壓、腳沒力氣,因此多年來未曾上山看過紀念碑,他未了的心願就是載著老伴一塊上山,不過礙於無路可騎機車或開車,他非常企盼政府能開條道路直抵山頂,完成兩老的小小心願。

參考文獻

  1. 鄭漢,miaolitrav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