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鄭國 - 西周、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鄭國 - 西周、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

中文名稱;鄭國

外文名稱;The Zheng State

簡稱;鄭

所屬洲;亞洲

首都;河南新鄭

主要城市;京,鄢,制,潁谷,長葛

政治體制;君主制

國家領袖;鄭桓公,鄭武公,鄭莊公,鄭簡公等

主要民族;華夏族

譽稱;千乘之國、春秋小霸

存在時間;前806年-前375年

滅亡原因;被韓國所滅

開國國君;鄭桓公

末代國君;鄭康公

鄭國(公元前806年~公元前375年),周朝的姬姓周王族諸侯國 。都城:初為畿內鄭邑,公元前774年(周幽王八年,鄭桓公三十三年)遷都於虢鄶之間,後建都河南新鄭 。鄭國以經濟發達、法制健全、民主政治和詩樂文化聞名於世,是中國法制和法家思想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公元前806年(周宣王二十二年 ),周宣王之弟姬友被封國於首都鎬京附近,國號為鄭,首都為今棫林附近。 公元前774年,鄭桓公遷鄭國於河南,建都於鄭(今河南省新鄭市) ,主要版圖位於今河南鄭州一帶。鄭莊公,以其雄才大略,使鄭國在春秋時期第一個強勢起來並稱霸諸侯,從而有"天下諸侯,莫非鄭黨";名相子產治國有方,使得鄭國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名人列子淡泊名利,創造了《列子》這一恢宏的史詩。戰國初年,被韓國滅亡。鄭國立國共計432年,傳位24君。[1]

序言介紹

國名釋義

鄭重嚴肅忠孝仁義之國;鄭在卜辭中寫作"奠","邑"旁(也就是耳朵旁)是成為地名後加上的。"奠"在卜辭中是祭祀的酒器,後來又表示祭祀的行為,總之一直是在祭祀的圈子內轉悠。"鄭"字除為地名,就是姓氏,很少有其他含義,而掛在嘴邊的"鄭重聲明"的"鄭",還留着祭祀的氣氛--嚴肅。

宣王封鄭

鄭桓公姬友是周厲王的小兒子,周宣王的弟弟。周宣王即位二十二年,姬友被封到鄭地。封了三十三年(公元前774年),百姓都喜愛他。周幽王任命姬友為司徒。姬友使周朝百姓和睦相處,百姓都十分高興,黃河、洛水流域的人們都思念他。姬友後來聽從太史伯的建議,向周幽王請示,把他的百姓遷移到洛水東部,虢、鄶國國君向他貢獻出十座城邑,他終於建立了鄭國。

歷史

早期

三十三年,西周王室30世周幽王任命桓公為司徒,掌握教化國民。他努力使周朝百姓和睦相處,黃河、洛水流域的人民都思念他。次年,因幽王寵幸褒姒,朝政日益荒廢,問題積重難返,有些諸侯背叛了幽王。桓公見王室日非,他問史伯:"王室多故,余懼及焉。與其何所(處)可以逃死?"史伯說:"王室將卑,戎狄必昌,不可逼也!"他接着仔細分析了當時形勢,認為只有"濟(濟水)、洛(洛水)、河(黃河)、潁(潁水)之間"比較安全,那裡沒有大國,虢(指東虢,位於今河南鄭州;位於今河南陝縣的為西虢;另外還有位於今陝西的小虢,春秋初年為秦國所滅)、鄶國兩個小國國君"皆有驕侈怠慢之心",稍加武力或賄賂,就可以對付。

鄭桓公聽從了太史令的建議,於周幽王八年(前774年,鄭桓公三十三年 ),將他的族人遷移到洛水東部,居住在虢(今河南省密縣東南)、鄶(今河南省滎陽市北)獻出的10座城邑,也成為了後來鄭國的基礎

鼎盛

鄭國東面是魯、宋,西北是成周、衛、晉,西南是陳、蔡、許和楚,周圍還有許多姬姓、姜姓、偃姓、嬴姓及其他姓的小國,正如《國語·鄭語》所說:"是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也,則皆蠻荊戎狄之人也。"

周室東遷時,鄭、晉都盡了保衛的責任。由於晉國不久分裂為翼(晉)和曲沃兩部分,內戰頻仍,所以王室不得不依靠虢和鄭,它們都曾以諸侯而兼王室的卿士。鄭武公、鄭莊公對周的態度都很驕橫無禮,平王很不滿意,想把權力分一半給虢公。莊公知道後,責問平王,平王竭力否認,以致"周鄭交質"(即互相交換質子,鄭國以世子鄭昭公,周王室以太子王子狐),並進行戰爭。周天子的權利已掃地殆盡了。

鄭伯充分利用王室大臣的身份,經常利用王室之名為自己謀私利,兼併了周邊小國,侵奪許國,干涉宋、衛、魯等國,還助齊國趕走入侵的北狄。鄭莊公之時的鄭國,儼然是春秋初年第一大國。

衰落

鄭莊公多寵子,在其死後,鄭國即陷入內亂。鄭昭公即位後不久,權臣祭仲入宋時為公子突岳父雍氏所迫,改立公子突為鄭國國君,是為鄭厲公。鄭昭公逃到了衛國。不久,鄭厲公不滿祭仲專權,謀殺祭仲。事泄,祭仲殺雍糾,迎鄭昭公復位。但鄭昭公與高渠彌有私怨,在一次狩獵時,高渠彌射殺昭公。然高渠彌與祭仲不敢迎鄭厲公復位,於是立公子亹為君,是為鄭子亹。齊襄公會諸侯於首止,鄭子亹去參加會盟,高渠彌相禮。結果齊襄公殺鄭子亹,而後公子嬰於陳被立為國君,是為鄭子嬰(左傳作子儀 )。不久,齊國攻鄭,鄭子嬰、祭仲和高渠彌等皆被殺,鄭厲公由邊邑入鄭,復位。

經過幾次君位爭奪,鄭國國勢大不如前,而周邊列強則紛紛而起。南方的楚國早已不尊周王室號令,求加爵位不成之後自立為王,並大肆兼併漢水諸姬,直接面對鄭國。而北方的晉國,曲沃一族對晉國公室的鬥爭取得了絕對優勢。齊國則實行了改革,齊桓公開始稱霸。鄭國位置處於四戰之地,無險可守,且夾於大國之間。因此列強爭霸,常把鄭國作為戰場。在對外政策中,鄭時而親楚,時而親晉,但大多數時期親楚。

鄭國自鄭襄公開始,七穆輪流執政,掌控國家大權,而鄭國國君則勢力大衰。七穆執政時期,只有子產當國時採取靈活的外交策略,鄭國得以取得喘息之機,國力稍稍有所恢復。但子產之後,鄭國仍復如舊,國家已勢不可為。

前712年,鄭、秦、晉三國伐許,許國戰敗,退居原許國東偏。前697年,許國趁鄭國內亂,奪回故地,之後鄭國於前665年和627年兩次伐許,再之後鄭國於前588年、前577年和前576年三次伐許,許都以割地請和。前576年,許國長期為鄭國所逼,只好遠離舊許,遷至楚方城外的葉,尋求楚的保護。之後許雖然在其他各國幫助下復國,但是最終於前504年為鄭國所滅。

滅亡

鄭國最大之敵人已經是新興的韓國。然鄭國仍內亂內鬥不止,鄭哀公為國人所殺;韓國攻鄭,殺幽公。於是國人立幽公之弟公子駘為君,是為鄭繻公。韓非稱鄭國發生了太宰欣取鄭事件,此事詳情已難以考證。鄭繻公在位時,與韓國的戰爭互有勝負,而且形勢曾一度好轉。繻公十五年,韓伐鄭,取鄭之雍丘;繻公十六年,敗韓於負黍;繻公二十三年,圍韓陽翟。前375年,鄭國滅於韓國

在韓即將滅鄭之際,鄭國再次內亂。鄭繻公殺其相子陽,而子陽之黨又殺繻公。鄭國這時根本不需要外國來滅也會自己滅亡。子陽之時,鄭國已經一分為三。鄭君乙二年,鄭負黍反,歸韓,十一年,取陽城,二十一年(前375年)韓滅鄭。

相關視頻

春秋諸侯國—鄭國的建立,憑藉十座城邑成為千乘之國

參考資料

  1. 鄭國(西周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 , 360doc個人圖書館 2016年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