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鄧曉華(廈大教授)

鄧曉華
圖片來自福建工程學校網

鄧曉華,男,出生於1957年2月,福建連城人。中國人類學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廈門大學人類學與民族學系教授華中科技大學博士,師從著名語言學家嚴學宭教授。

廈門大學語言學學科、民族學學科、考古學科博士生導師。廈門大學民族學、語言學、考古學博士點學術帶頭人。1987年起在廈門大學人類學與民族學系任教,其間曾歷任廈門大學人類學研究所黨支部書記、人類博物館副館長。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鄧曉華

民 族:漢族

出生地:福建連城

出生日期:1957年2月

畢業院校:華中科技大學

學位/學歷:博士

職 業:人類學家、語言學家

國 籍:中國

人物介紹

鄧曉華,出生於1957年2月,福建連城人。廈門大學教授,博士,中國人類學學會秘書長,福建省文化名家(福建省委、省政府授予)。

廈門大學民族學、語言學、考古學博士點學術帶頭人,廈門大學語言學學科、民族學學科、考古學科博士生導師。

福建工程學院「蒼霞傑出學者」特聘教授。

教育經歷

  1. 1978. 05-1880.02龍巖師範高等專科學校77級中文專業;
  2. 1987年華中工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研究生畢業,師從語言學家嚴學宭教授。
  3. 後於華中科技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

工作經歷

1974年至1977年,上山下鄉知青。1980年任福建省龍巖師範高等專科學校(今龍巖學院)講師, 1987年起在廈門大學人類學與民族學系任教,其間歷任廈門大學人類學研究所黨支部書記(1994-2004),廈門大學人類博物館副館長(2000-2006)。2017年9月27日,受聘擔任福建工程學院「蒼霞傑出學者」特聘教授。

研究領域

比較語言學、漢語方言學、人類學、族群關係與族群理論、文化遺產研究、博物館學。

國外工作經歷

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客座教授 (2000.8 - 2001.9)

香港城市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所客座研究員(2001.10 - 2003.9)

香港中文大學電子工程學系訪問學者(2007.1 - 2007.3)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亞洲系訪問教授(2009.1-2009.4)

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客座教授(2011.12-2012.6)

學術兼職

中國人類學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中國博物館學會理事,

中國民族學會理事,

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理事,

中國漢民族學會常務理事,

中國民族語言學會理事。[1]

科研項目

《多學科視角下的南島語族的起源與形成研究》,2020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

「中華南方民族的起源及形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2005-2009,因項目成果突出,獲國家社科規劃辦免於鑑定結項),首席專家。

台灣原住民問題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2011-2016)。項目負責人。在研。

「漢藏語系譜系分類及其時間深度的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010-2013)。項目負責人。在研。

「漢語方言與語言接觸理論的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項目負責人。已結項。

「基於漢藏語同源詞數據庫的語言數理分類及語言年代學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項目)。項目負責人。已結項。

「漢語方言研究與語言演變理論的建構」(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項目)。項目負責人。已結項。

「土樓客家人的生存技術專題虛擬博物館」(科技部項目)。項目主持人,已結項。

「人類學數字博物館」(教育部項目)。項目主持人,已結項。

「海峽西岸河口區域城鄉開發與海洋永續利用的模式研究」(福建省軟科學重點項目)。項目主持人,在研。

世界文化遺產客家土樓的保護、開發和利用研究(福建省社科重大項目)。項目主持人,在研。

「福建族群關係研究」(福建省社科規劃項目)。項目負責人。已結項。

「方言的分類研究」(福建省教育廳)。項目負責人。已結項。

「中國南方瀕危語言研究」(香港政府CERG)。王士元院士主持,本人為重要成員。已結項。

「漢語在亞洲語言中的地位」(香港政府CERG)。王士元院士主持,本人為重要成員。已結項。

「中國人的來源」(台灣中央研究院主題研究計劃)。王士元、王明珂先生主持,本人為重要成員。已結項。

國際研究項目

1989~1995年參加美國斯坦福大學Arthur P.Wolf和台灣中研院莊英章主持「台灣與福建社會文化比較研究」

日本東京外國語大學亞非語言文化研究所三尾裕子「福建民間信仰研究」

東京都立大學佐佐木宏乾的「福建民間宗教研究」

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橫山廣子主持「中國周邊民族及國家的人類學」

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田村克己教授合作研究課題「國家社會視野下的族群關係的研究——以東南中國的民族關係為例」。

代表性成果

論文發表

  1. COGNITIVE MODELS OBTAINED BY STUDYING BODY-PART NAMES OF HAKKA AND SHE,《JOURA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2013年06月
  2. 論壯侗語和南島語的發生學關係,《語言研究》,2011年10月
  3. 對中國南部地區的瀕危語言的消亡時間、速度和方向的模仿預測,《文化認同與語言焦慮》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2009年10月
  4. 壯侗語族語言的數理分類及其時間深度,《中國語文》,2007年11月
  5. 客家的來源---兼論客畲關係,《雲南民族大學學報》2006年第4期,2006年07月
  6. 閩客方言一些核心詞的「本字」的來源,《語言研究》,2006,第一期,2006年03月
  7. 《論客家話》,台灣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主編《語言暨語言學》專刊2005(3),2005年12月
  8. 中國境內的語言關係與語言分類,《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成果選介匯編》,全國社科規劃辦主編,2005年11月
  9. Lineage Society and Folk Religion ,Asian Studies Reports Series,No.5,2005年03月
  10. 客家話跟畲語、苗瑤語和壯侗語的關係,《人類學論叢,第2輯》,黃山書社出版,2004年10月
  11. 福建族群關係的比較研究,周大鳴編〈中國的族群與族群關係〉廣西民族出版社,2003年12月
  12. 苗瑤語族親緣關係的計量研究,《中國語文》2003,3期,福建省政府優秀社科成果二等獎,2003年07月
  13. 藏緬語族語言的數理分類及其分析,《民族語文》,福建省政府優秀社科成果三等獎,2003年06月
  14. 古閩客方言的來源及其歷史層次問題,《古漢語研究》,2003年06月
  15. 《試論南中國漢人及漢語的來源》,《國立民族學博物館調查報告》26卷,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主辦。國際權威刊物。,2001年06月

專著發表

  1. 《中國的語言及方言的分類》,中華書局,2009年07月,學術專著
  2. 《漢語方言研究與語言演變理論的建構》,香港靄明出版社,2004年12月,學術專著
  3. 《中國人類學的理論與實踐》,香港華星出版社,2002年08月,學術專著
  4. 《語言、族群與演化——語言人類學的傳統與超越》,商務印書館,2019年01月。

獲獎專利發明

  1. 《藏緬語族語言的數理分類及其分析》,省部級科研獎,2005年11月,福建省政府,等級:3
  2. 《中國數字科技館-客家土樓》,國家級科研獎,2007年12月,獲聯合國2007世界信息峰會大獎,等級:1
  3. 藏緬語族語言的分類及形成,省部級科研獎,2006年10月,國家民委,等級:3
  4. 《苗瑤語族親緣關係的計量研究》,省部級科研獎,2005年11月,福建省政府,等級:2
  5. 《壯侗語族語言的數理分類及其時間深度》,省部級科研獎,2009年11月,福建省政府,等級:2
  6. 中國的語言及方言的分類,省部級科研獎,2011年10月,福建省政府社科優秀,等級:3
  7. 《壯侗語族語言的數理分類及其時間深度》《中國語文》2007,6期,國家級科研獎,2009年08月,教育部第五屆中國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等級:3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