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鄧嘉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鄧嘉宛(1962年~),台灣翻譯家,英國新堡大學社會語言學碩士,以翻譯J·R·R·托爾金的作品如《魔戒》[1]、《精靈寶鑽》、《胡林的子女》、《幸福先生》、《貝倫與露西安》而聞名,此外也譯有《暮光之城:破曉》、《飢餓遊戲三部曲》等多部文學、神學書籍。

生平

鄧嘉宛於1962年出生於台灣高雄。在成為專職譯者前是一家英國市場研究公司的研究員。

1998年,鄧嘉宛在英國讀書時首次接觸托爾金的名著《魔戒》。回台之後,她與聯經出版公司合作,陸續翻譯了《精靈寶鑽》、《胡林的子女》及漫畫版《霍比特人》等書。

鄧嘉宛曾表示她每次翻譯小說時都會從中文小說中找到與之匹配的風格。在翻譯《暮光之城》時採用了類似瓊瑤小說的風格,在翻譯《飢餓遊戲》時則採用類似武俠小說的風格。而在翻譯托爾金的《精靈寶鑽》與《魔戒》等作品時卻找不到可以與之匹配的中文小說風格,最終是採用西方的《聖經》的風格來翻譯托爾金作品。

《魔戒》

源自對托爾金的喜愛與熱情,鄧嘉宛畢業回到台北後,便主動向出版社提出要求翻譯托爾金的遺作《精靈寶鑽》。2002年出版的聯經版《精靈寶鑽》,後來被托爾金愛好者視為解釋《魔戒》「十萬個為什麼」,也是讓鄧嘉宛第一次感受到托爾金這位語言天才的「燒腦」文筆。即便是英語世界的讀者,要弄明白托爾金藏在語言遊戲中的用意,也得有基本的文學素養與知識積累。翻譯成中文,譯者除了需要具備以上兩個基礎要素,還需要用簡潔清晰又不違托爾金用意的語言,來呈現紛繁複雜的中洲世界。

2001年,《魔戒》電影上映[2],全球掀起的托爾金熱潮,也吸引了諸多中文世界的愛好者,相關書籍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在托爾金的相關論壇中,時常有探討翻譯版本,並對譯文典故以及語言學「較真」的專業讀者,更有狂熱者不滿意市面上漏譯或是錯譯的版本,自己在網絡上連載自己的譯本。然而,托爾金的作品不是僅憑英譯中的翻譯規則和文學素養能夠解決難題的,托爾金對《魔戒》地名和人名的翻譯有一套自己的想法。為了避免「未來」譯者可能出現的翻譯混亂,托爾金寫了一篇《魔戒譯名指南》(Guide to the Names in The Lord of the Rings)來指點各國譯者,書中哪些名詞該音譯,哪些名詞該意譯,他都做了規定。隨着語言簡潔清晰的鄧嘉宛版《精靈寶鑽》的問世,「重度托爾金迷」讀到了書中附錄的《發音的注釋》與《昆雅語和辛達語名詞的組成要素》,她本人與她的翻譯風格開始為大陸愛好者熟知。2012年,北京世紀文景邀請她來重新翻譯《魔戒》,對鄧嘉宛而言,翻譯托爾金充滿了責任感與壓力,但又如上癮一般無法拒絕。

視頻

嘉宛譯 相關視頻

納尼亞傳奇 70周年紀念版(大衛·威斯納 繪;鄧嘉宛譯)
《魔戒》三部曲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