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遵義市播州區第一小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全景視覺網 的圖片

遵義市播州區第一小學(原遵義縣第一小學)創建於1906年,在110年的辦學歷程中,曾三易校址、九更校名。2004年經遵義縣人民政府批准更名為遵義縣第一小學,2016年6月6日,因撤縣設區,更名為遵義市播州區第一小學。學校地處縣城中心, 占地面積16363平方米,建築面積[1]7660平方米,48個教學班,學生3321人,教職工153人。有附屬幼兒園一所,園工34人,幼兒600+3人。

學校簡介

2003年學校申報更名,學校現有占地面積26845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10060平方米。有教職工218人(含退休和聘用人員),特級教師[2]2人,小學高級教師76人,黨員57人。小學部48個教學班3330人,附屬幼兒園12個教學班600人。

辦學歷史

遵義市播州區第一小學位於播州區南白鎮東側人民路,始建於清光緒三十二(1906)年。南鄰省級示範性高中——遵義市南白中學,學校西側是萬壽大街,毗鄰新華書店,與西側象山之麓的中共播州區委、區人民政府相望。

清光緒二十七(1901)年八月,清政府頒布興學詔書,首先改各省的書院為學堂,同年十二月任命張百熙為管學大臣,並頒布《欽定學堂章程》。二十八(1902)年參照日本學制頒行了《壬寅學制》,二十九(1903)年修改後頒布了《癸卯學制》。光緒三十二(1906)年頒布教育官制和章程,在全國推進辦新學。

光緒三十一(1905)年,清廷昭告天下停止科舉考試,倡辦新學。次年,遵義知府袁玉錫指令各縣改學務局為勸學所,以地方官為監督,設總董1人,總攬學務,按照《勸學章程》推進新學。責成遵義縣訓導(管理教育的官員)王亮臣推舉鄉紳數人為勸學員,及時往四鄉(當時縣城分東、南、西、北四區和城區)勸設新學。遵義縣決定實施《勸學章程》,每區設勸學員1人,各鄉、村設村董1人,負責籌款興學。光緒三十二(1906)年,懶板凳人受新學思想影響,加之官府催促辦新學,街上鄉賢諸人與勸學員會商,將懶板凳街上萬壽宮私塾改為新制學堂,報縣公署備案。依全縣東、南、西、北四區劃分辦新學的區位順序,懶板凳萬壽宮學堂被命名為「遵義縣南區第六初等小學堂」。《續遵義府志》記載,「南區第六堂在忠莊裡南北錦,光緒三十二年開堂」,此即遵義縣第一小學的發端。

遵義縣南區第六初等小學堂,是全縣較早創立的官立小學堂之一,學生一律公費。光緒三十四(1908)年,推行城鄉地方自治,成立鄉議會,南三區自治公所設在南北錦場,教師薪俸在南三區徵收的捐稅費中度支。學堂開設的課程有修身、國文、算學、體操、樂歌、圖畫、手工等,與私塾單教古文課本大相徑庭。新制學堂教材統一,根據學生不同的年齡和文化程度分別編班上課。通過新學教育,學生受到傳統文化的薰陶,又能汲取現代文化科學知識。學校圍繞「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的教育宗旨施行教育。與此同時,懶板凳也有傳統私塾存在,新學堂與私塾兩種辦學模式並存,更多的學生進入新制學堂讀書。

瞄準高端,睿智進取。在百年辦學實踐中,不斷與時俱進,以高瞻遠矚的辦學思想,獨具魅力的育人環境,嚴格科學的管理機制,蜚聲黔北,成為播州區基礎教育的一面旗幟。

學校領導

校長兼黨支部書記:蒲庭勇

副校長:鄭紅梅

副校長:石元萍

副校長:蔣菊香

學校榮譽

2020年11月20日,學校入選「第二屆全國文明校園」名單。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