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通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通論》(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Interest and Money)全名為 《就業、利息、貨幣通論》,英國經濟學家J.M.凱恩斯的著作,1936年出版。凱恩斯追隨者對《通論》進行了大量詮釋、修補和發展,形成凱恩斯主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占據西方經濟學界的統治地位。70年代以後,資本主義經濟中物價高漲和大量失業並存,形成「滯脹」,凱恩斯主義難以解釋,更提不出可行的對策。《通論》所闡述的理論和政策失靈,反映了資本主義制度危機的加深。[1]

內容簡介

凱恩斯在《通論》中拋棄傳統經濟學關於資本主義制度可以通過工資、利率的自由伸縮,使經濟常處於充分就業狀態的教條,提出有效需求不足來解釋資本主義常處於小於充分就業的狀態。他指出,有效需求是預期可給企業主帶來最大利潤量( 也即總需求 D在總需求函數與總供給函數相交時的值)的社會總需求,它包括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由於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資本邊際效益遞減規律和流動偏好規律的影響,造成有效需求不足,從而使就業量在未達到充分就業水平時就停止增加或趨於下降,形成大量失業,引致經濟危機的爆發 。為增加有效需求 ,必須由國家實行干預。《通論》側重總收入、總需求、總供給、投資、消費、儲蓄、就業水平、物價水平等總量之間相互關係的分析,奠定了現代宏觀經濟學的基礎。《通論》對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政策有重要影響。

名稱介紹

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Interest and Money

英國經濟學家J.M.凱恩斯的著作。1936年出版。簡稱《通論》全名為 《就業、利息、貨幣通論》。[2]

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爆發後,資本主義經濟陷於長期蕭條狀態 ,資產階級傳統經濟學難以解釋經濟危機的現實。《通論》的發表,適應了壟斷資本「醫治」失業和危機的需要,引起西方經濟學界的震動,其對西方經濟學的影響被稱為凱恩斯革命。《通論》全書分6篇 24 章。該書批評了以前經濟學家的工資和就業理論,提出「有效需求」概念;闡述了預期、所得、儲蓄、投資等定義;分析了消費傾向的主、客觀因素,提出邊際消費傾向概念和乘數理論;分析了資本邊際效率、長期預期狀態、靈活偏好與利率、資本性質、利息與貨幣的特徵;分析了貨幣工資的改變、就業函數、物價;分析了商業循環、重商主義、禁止高利貸法、消費不足說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