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送沈子歸江東 王維

送沈子歸江東
圖片來自大眾網

送沈子歸江東是一首七言絕句,此詩描述友人蕩舟離去後詩人目送的情景及感受。詩以楊柳起興,關合送別情事;又以春色比喻相思之情,言其如影隨形,無處不到;且以春色之清麗和溫暖喻人間友情,亦頗宜人,多維的描摹將送別之情寫得淋漓盡致。

目錄

原文

王維〔唐代〕

楊柳渡頭行客稀,罟師盪槳向臨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

譯文

楊柳飄拂的渡口行客疏疏稀稀,艄公搖盪着船槳一直駛向臨圻。

只有相思的別恨像無邊的春色,不論江南江北時刻送你把家歸。

鑑賞

  王維這首送別之作意韻悠長,風神搖曳,綿邈蘊藉。飽含勸勉,一敘理想抱負之情。詩的開篇直接入題,描寫送別情形。渡頭是送客之地,楊柳是渡頭現成之景,景中卻蘊含深情:「柳」與「留」同音,唐人有折柳送行的習俗,表示不忍離別,希望遠行的人留下來。但分別終究是不可避免的,此時友人乘坐的船隻已經起航。這裡寫楊柳,不僅寫現成之景,更是烘托送彆氣氛。行客已稀,見境地的淒清,襯托出送別友人的依依不捨之情。第一句點明送別之地。第二句醒出「歸江東」題意。剛才還很熱鬧的渡頭,一下變得行客稀少,冷冷清清。惟有詩人自己,仍然立在那裡,目送着友人漸漸遠去。他的腦海里,或許在重溫剛才與友人依依話別的情景,或許想起了之前和友人交往的點點滴滴。但這一切,都只能是追憶了。眼前只見友人所乘的船順水而下,離自己越來越遠。

  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詩中也有目送友人乘舟而去的情形:「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站在高高的黃鶴樓上,遠眺孤舟,寫的是遠景。而王維捕捉的是船夫盪槳的細節,寫的是近景。同樣寫送行,李白之瀟灑與王維之細膩,可見一斑。

  船兒漸行漸遠,友人的身影也越來越模糊。友人乘船而去,只要再過一會兒,他們就將消失在詩人的視線之外。而這一別,又不知何時才能重新相逢。想到這些,詩人的心中難免有些悵惘。這時,詩人依依不捨,望着大江南北兩岸,春滿人間,春光蕩漾,桃紅柳綠,芳草萋萋。詩人感覺到自己心中的無限依戀惜別之情,就像眼前春色的無邊無際。詩人忽發奇想:讓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像這無處不在的春色,從江南江北,一齊撲向你,跟隨着你歸去吧?「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是十分美麗的想象,有着無比蘊藉而深厚的感情。詩人似乎在對友人說:你在江上走,江南江北的春色包圍着你;我的牽掛、友誼也和這春色一樣,時時刻刻包圍着你,陪你一路前行。春滿江南江北,情亦滿江南江北。不必特意寫離愁別苦,別情已經充盈了滿篇。更巧的是,自然之景與深摯之情妙合無間,耐人尋味。將自然界的春色比心靈中的感情,即景寓情,情與景妙合無間,極其自然。這裡藉難寫之景以抒無形之情,功夫當然又深了一層。寫離情別緒哀而不傷,形象豐滿,基調明快,這是盛唐詩歌的特色。

  此詩描寫的是最具普遍性的離別。與許多別詩一樣,先用景色來製造—定的氣氛,「行客稀」可見境地的淒清,反襯與友人的依依不捨之情。此詩末兩句「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與牛希濟《生查子》詩中:「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兩句有着異曲同工之妙;與王維「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詩句比較,手法相同,思路相近,同樣具有動人的藝術魅力,但感情一奔放一低徊,風格一渾成一婉約,各具姿態。「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兩句是作者突發的奇想,將春色比作心中對朋友的情誼,情景妙合無間,表露得非常自然。原本充滿愁緒的離別被詩人寫得哀而不傷,反而覺得形象豐滿、基調明快,其動人的藝術魅力不可否認。

創作背景

  王維大約在開元二十八、二十九年(740、741年)知南選,至襄陽(今屬湖北)。他集子裡現存《漢江臨眺》、《曉行巴峽》等詩,可見他在江漢的行蹤不止襄陽一處。看詩題和頭兩句的意思,這詩當是作者在長江上游送沈子福順流而下歸江東之作。

簡析

  《送沈子歸江東》是一首七言絕句,此詩描述友人蕩舟離去後詩人目送的情景及感受。詩以楊柳起興,關合送別情事;又以春色比喻相思之情,言其如影隨形,無處不到;且以春色之清麗和溫暖喻人間友情,亦頗宜人,多維的描摹將送別之情寫得淋漓盡致。全詩將敘事、寫景、抒情融為一體,感情真摯,語言明快,風格清麗。

王維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jié),號摩詰居士。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天寶年間,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餘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