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江天多之淮東梁縣迎先尉公柩兼陳言行省二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送江天多之淮東梁縣迎先尉公柩兼陳言行省二首 |
![]() |
作品名稱:送江天多之淮東梁縣迎先尉公柩兼陳言行省二首 創作年代:宋朝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汪炎昶 |
送江天多之淮東梁縣迎先尉公柩兼陳言行省二首是宋朝汪炎昶的作品之一。
汪炎昶,字茂遠,1261—1338,元徽州婺源人。少受學於宋遺民孫嵩。學成,隱居不仕,自稱古逸民。時宋亡已久,其衣冠、禮度仍沿宋時舊俗。家貧而至孝。[1]。
正文
一
淮縣當年逼塞坦,乃翁采棒此縣門。 餘威尚可消軒猾,故老應思識子孫。 幾歲荒邱埋月冷,九秋丹旐逆風翻。 訪求合有遺文在,歸與鄉閭共討論。
二
復有尤民意未忘,欲從分省拜封章。 馬周筆下文章妙,賣誼書中太息長。 治世可能無利病,吾從自此下行藏。 亦知自聲蒼生福,聊復臨風倍激昂。[2]
作者簡介
汪炎昶[公元一二六一年至一三三八年]字懋遠,婺源人。生於宋理宗景定二年,卒於元惠宗至元四年,年七十八歲。
幼勵志力學,受學於孫嵩,得程朱性理之要。宋亡,與同里江凱隱於婺源山中,名其所居為雪瓷,自號古逸民,學者稱古逸先生。元惠宗至元四年卒,年七十八。有《古逸民先生集》二卷。事見本集附錄《汪古逸民先生行狀》。 汪炎昶詩,以《宛委別藏》本為底本,並新輯集外詩編為一卷。[3]
主要作品
著有古逸民先生集五卷,《千頃堂書目》詩文簡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