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赤小豆的傳說故事

赤小豆的傳說故事

目錄

傳說 一

宋仁宗年間的一個春天,皇帝趙禎一日起床時覺得耳下兩腮部發酸、隱隱作痛,用手一摸,感到有些腫脹,遂喚來御醫。御醫跪着給趙禎切脈後,又細細地察看了兩腮,然後奏道:「陛下此症,名謂痄腮(腮腺炎),乃風濕病毒之邪,由口鼻而入所致。當以普濟消毒飲內服,如意金黃散外敷,可保龍體安康。」

不料三天以後,趙禎病情惡化,惡寒發熱,倦怠嘔吐、兩腮腫痛堅硬,張口困難……御醫們慌了手腳,一個個走馬燈似的為之診治,然後研討方劑,有的說:「陛下乃邪與氣血相結,當服軟堅消腫之劑」;有的說:「萬歲系濕毒內襲,需用清熱解毒之法」。趙禎怒道:「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朕病在皮表,爾等御醫個個面如土鈀,渾身篩糠,跌跪在地,連說:「卑職死罪」。

不久,一張皇榜飛出宮門:「凡能治癒皇上之疾者,必有重賞,」那京城之內,名醫不下百餘,然「伴君如伴虎」,又有誰敢去冒這個風險?一晃二日,京城有個姓傅的走訪郎中,看到那張皇榜,他想:在京城近日生意清淡,無人問津,衣食無着,這皇帝既是痄腮之病,有何難哉?於是返回住處,取出赤豆若干,研成細末,以水調成糊狀,美其名日「萬應鮮凝膏」。然後去揭下皇榜,給皇帝敷上,一連三天,居然治好了痄腮。自此以後,傅郎中名聞京城,病人絡繹不絕,應接不暇。

這治好皇上之疾的赤小豆,又名赤豆,是豆科植物赤小豆的種子。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是常用中藥之一。[1]

傳說 二

郭璞占卜散赤豆,輕得婢女麗姿柔。

除濕利水消毒腫,外敷可用萱麻醋。

癰疽瘡疥及赤腫,水調豆粉愈不愁。

晉代名人郭璞,好經術,擅辭賦,通陰陽,善歷算,會卜筮。《晉郭璞傳》記載:璞主廬江,愛主人婢,無由而得,乃取小豆三升,夜繞主舍散之。主人晨起,紅衣數千圍其家,視則滅,甚惡。請璞為卦。璞曰:君家不能蓄此婢,可於東南州里賣之,則此祟可出。主人從之。雖不為信,以供閒談。

李時珍云:

  若加萱麻根末更佳。

宋代蘇軾《紅豆》云:

  綠畦過驟雨,細束小虹霓。

  綿帶千條結,銀刀一寸齊。

  貧家隨飯熟,餉客借糕題。

  五色南山青,幾成桃李溪。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