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譚嗣同:我自橫刀向天笑

譚嗣同:我自橫刀向天笑,歷史故事。[1]

目錄

故事內容 

 
原圖鏈接譚嗣同

譚嗣同湖南瀏陽人,同治四年二月十三日生於北京一個世代官宦的家庭中,父親譚繼洵是科舉正途出身的官僚,官至湖北巡撫。譚嗣同在姐弟中排行第五,最小。他12歲時,他的母親、二姐和大哥染上瘟疫,在五天內先後死去。譚嗣同也被傳染,昏死三天才甦醒。他父親為此給他取個"復生"的別號。


譚嗣同從5歲起開始讀"四書五經",學習作詩填詞。少年的譚嗣同聰慧異常,膽識過人,寫得一手好文章。從20歲起,歷時十年,譚嗣同馳騁西北高原,漫遊祖國河山,足跡遍及大江南北、黃河上下,合計路程達八萬餘里,照譚嗣同自己的說法,是"堪繞地球一周"。


譚嗣同在壯遊中曾多次作詩抒懷:


"策我馬,曳我裳,天風終古吹琅琅!何當直上崑崙巔,曠觀天下名山刀迭來蒼茫!""風景不殊,山河頓異;城郭猶是,人民復非。"


甲午年譚嗣同正好30歲,他寫了《三十自紀》一文,規劃出全面改革中國的方案,還準備全力以赴將此付諸實施。1898年6月11日,光緒皇帝開始"百日維新"。為了加快推行變法,壯大維新派陣營,光緒皇帝決定起用一些新人來推行變法。於是,在宣布變法的第二天,下令湖廣總督張之洞、湖南巡撫陳寶箴束送黃遵憲、譚嗣同上北京,準備接受授予的新職。但是,未等譚嗣同的大志付諸實現,頑固派們便準備先行下手絞殺改革派了。9月21日早晨,慈禧發動政變,將光緒帝囚禁於中南海瀛台,並假借光緒帝的名義,請慈禧"訓政"。慈禧重掌清廷大權,廢除新政,戊戌變法就這樣失敗了。


政變發生的當天下午,譚嗣同在自己住地與梁啓超等人緊急籌商對策。他與大刀王五計議密召"京津健兒"去中南海瀛台劫出被幽禁的光緒,未成;他又與梁啓超去找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及容閎等人,準備促請英、美、日駐公使出面"設法保護皇上",結果也落了空。至此,譚嗣同眼看事情已無可挽回,從容地對梁啓超說:"我們前幾天想救皇上,既已無法可救;今日想救康先生,也已無法可想。現在我已無事可做,惟有死!"


第二天,北京城內風聲更緊。譚嗣同知大難即將臨頭,顯得更加沉着堅定,從容地準備自己的後事。他找出自己多年的詩文書信稿本,其中包括《仁學》手稿,來到梁啓超避居的日本駐華使館中,交給梁啓超,請梁保管,並要梁早點逃往日本。梁勸他一道出走,譚說:"如果沒人留下來,將來如何發展維新;但如果沒有死者,又如何酬答聖主。"譚希望梁啓超把改革大業繼續進行下去,而自己決心為變法、為光緒帝獻出生命。


在這危急的時刻,大刀王五也一再勸譚嗣同出走,並自願做他的保鏢。可是譚嗣同決心已定,拒絕出走,並取下隨身所帶的"鳳矩"寶劍贈送給王五,慷慨激昂地說:"大丈夫不做事則已,做事則磊磊落落,一死何足惜。各國變法,無不因流血而成。中國還沒有因變法而流血的,今天就從嗣同始。"


譚嗣同作好殺成仁的準備。他在自己的莽蒼蒼齋里照常每日習文練武。他突然想到遠在千里之外的湖北擔任巡撫的老父譚繼洵,必然要受自己牽連,情急之中心生一計:他取出往日父親寄來的七封書信,燒去信紙,留下信封,再摹仿其父口氣與筆跡,給自己寫下七封假信,每封都有訓斥兒子、反對變法的內容,指責譚嗣同不忠不孝、要和他脫離父子關係等等。信寫好後,譚把它們放在屋內顯眼處。


9月24日,慈禧下令將譚嗣同與林旭、楊銳、劉光第四位軍機章京先行革職,交步軍統領衙門拿解刑部審訊。


9月28日下午,慈禧下令不經任何審訊,將譚嗣同等六人斬決。清廷刑部官吏將嗣同等六人提出監獄,從西門出。劉光第等昂首不跪,譚嗣同更是高聲指責,場景十分壯烈。


下午三點半鐘,譚嗣同等六人被押進刑場。成千上萬的人哭泣着為他們送行。有友人為劉光第等送來西鶴年堂藥店的鶴頂血,要他們服下,立即昏迷,可以減輕就刑時痛苦。劉光第推開說:"讀書數十年,到今天才有用了,拿去。"譚嗣同則悲歌絕命詩:

有心殺賊,無力回天。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第一個被殺的是康廣仁。當時行刑的劊手所用刀較鈍,一刀下去,鮮血汩汩然冒出,腦袋卻沒有掉下,康廣仁因痛苦掙扎,全身衣褲盡裂。


面對這痛入骨髓的慘狀,譚嗣同等悲憤而又平靜。楊銳被殺後,劉光第將其頭捧過來,用紙擦掉血,放回楊銳脖頸處,然後引頸就戮。林旭就刑時,其神色不變。


譚嗣同是第五個被殺。他大踏步走向就刑處,仰天大笑。


譚嗣同等六人被殺後,清政府還殘暴地下令將六人的頭顱懸掛在刑場上示眾三天,莽蒼蒼齋的義僕劉鳳池於當日午冒險將譚嗣同的無頭屍體運回瀏陽會館,以自己的全部積蓄六十兩銀子購棺裝殮。三天以後,劉鳳池又將譚的頭顱找回,請人縫合屍首,暫時安葬。第二年,劉鳳池又護送譚的棺木回湖南瀏陽城外石山下,正式安葬。譚墓前的華表上刻着一副對聯:

亘古不滅,片石蒼茫立天地

一巒挺秀,群山奔趨若波濤


譚嗣同年邁的父親譚繼絢果然因譚嗣同的保護,沒有受到更大的迫害,僅被革職回瀏陽老家。他因兒子的壯烈就義,思想也受到很大的觸動。他對哀哀啼哭的譚嗣同夫人說:"兒呀,不要悲傷,今後在歷史上留下名字的,不是我這個曾當過巡撫的老父親,而是你那為改革獻身的丈夫!"

視頻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譚嗣同用生命喚醒國人

參考資料 

  1. 譚嗣同:我自橫刀向天笑 中國歷史故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