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論語《公冶長·論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論語

《論語》以一個人物,即孔子為中心描繪各種人物形象,這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是個首創。這些人物來自十分廣泛的社會階層,包括執政者、貴族、各種等級的官吏、軍隊首領、學者、隱士等。書中寫得最多的是同孔子關係最密切的弟子。

原文

[五·一] 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五·二] 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五·三] 子謂子賤,「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

  [五·四] 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

  [五·五]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給,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五·六] 子使漆雕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說。

  [五·七]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五·八]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五·九]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五·十]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於予與何誅!」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

  [五·十一] 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子曰:「棖也欲,焉得剛?」

  [五·十二]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五·十三]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五·十四] 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

  [五·十五]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五·十六] 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 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五·十七] 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

  [五·十八]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節藻梲,何如其知也!」

  [五·十九] 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弒齊君,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之,至於他邦,則曰: 『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之一邦,則又曰: 『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五·二十]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五·二十一] 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五·二十二] 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51〕,斐然成章〔52〕,不知所以裁之〔53〕。」

  [五·二十三] 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54〕,怨是用希〔55〕。」

  [五·二十四] 子曰:「孰謂微生高〔56〕直?或乞醯〔57〕焉,乞諸其鄰而與之。」

  [五·二十五]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58〕,左丘明恥之〔59〕,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60〕,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五·二十六] 顏淵、季路侍〔61〕。子曰:「盍各言爾志〔62〕?」子路曰:「願車馬衣裘與朋友共〔63〕,敝之而無憾〔64〕。」顏淵曰:「願無伐善〔65〕,無施勞〔66〕。」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五·二十七] 子曰:「已矣乎〔67〕!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68〕。」

  [五·二十八]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注釋

公冶長: 孔子弟子,姓公冶,名長。  縲紲(léi xiè): 這裡指被監禁。  子: 這裡指女兒。  南容: 孔子的弟子,姓南宮,名適(kuò),字子容。  不廢: 受到任用。  子賤: 孔子的弟子,姓宓(fú),名不齊,字子賤。  若: 此,這。  斯: 此,這,前面的斯指此人。焉: 從哪裡。後面的斯指此人獲得的品德。  女: 同「汝」。器: 器具。 瑚璉(hú liǎn): 古代祭祀時盛糧食的器皿,因為貴重,常用以比喻人有才能,堪當重用。 雍: 孔子弟子,姓冉,名雍,字仲弓。佞(nìng): 能言善談。 御: 對付。口給: 善於言辭,應對不窮。 漆雕開: 孔子學生,姓漆雕,名開。 斯: 此,指出仕。信: 自信。 說: 同「悅」。 桴(fú): 小筏子。 材: 同「裁」,裁度事理。 孟武伯: 魯大夫孟懿子之子。 賦: 兵賦,古代兵役制度。治賦: 治軍。 求: 孔子弟子,姓冉,名求,字子有。 千室之邑: 春秋時大邑,只有卿大夫才有此采邑。 百乘之家: 春秋時諸侯車千乘,卿大夫車百乘。 宰: 大夫采邑之總管。 赤: 孔子弟子,姓公西,名赤,字子華,也稱公西華。 女: 同「汝」。愈: 更好。 與: 贊同。 晝寢: 白天睡覺。 杇(wū): 同「圬」,刷牆壁的工具,這裡是動詞,表示刷牆壁。 予: 宰予。與: 語氣詞,表示停頓。誅: 這裡意為責備。 申棖(chéng): 孔子弟子,姓申,名棖。 欲: 嗜欲,意為欲望多。 加: 凌辱。 文章: 指詩、書、禮、樂。 性: 人的本性。天道: 自然現象及其運行規律。 有: 同「又」。 孔文子: 衛國大夫孔圉,文為其諡號。 子產: 春秋時鄭國大夫公孫僑,字子產,執政二十二年,使鄭國力大增。 晏平仲: 齊國大夫,曾任齊景公的宰相。名嬰,字仲,諡「平」。 臧文仲: 臧孫氏,名辰,諡「文」。蔡: 這裡指蔡國出產的用以占卜的大龜的殼。居: 作動詞解,藏。 山節: 雕成山形的柱子上斗拱。藻梲(zhuō): 刻有花草圖案的樑上短柱。 知: 同「智」。 令尹子文: 春秋時楚國大夫。令尹為官名。子文為名。 已: 罷免。 崔子: 春秋時齊國大夫崔杼,於襄公二十五年殺了齊君莊公。 陳文子: 齊大夫,名須無。 違: 離開。 季文子: 魯大夫季孫行父,文為其諡號。 寧武子: 衛大夫寧俞,武為其諡號。 愚: 意為韜晦裝愚。 陳: 周分封的諸侯國。其地在今河南開封以東,安徽亳縣以北。 〔51〕 狂簡: 進取有大志。 〔52〕 斐然成章: 文采斐然。 〔53〕 裁: 裁剪,裁正。 〔54〕 伯夷、叔齊: 殷封國孤竹君之二子。 〔55〕 是用: 因此。希: 稀少。 〔56〕 微生高: 魯國人,複姓微生,名高。素有直名。 〔57〕 醯(xī): 醋。 〔58〕 足: 十足,過分。 〔59〕 左丘明: 魯人,與《左傳》作者恐為二人。 〔60〕 匿: 隱藏。 〔61〕 侍: 立侍。 〔62〕 盍(hé): 何不。 〔63〕 共: 有斷句在「共」之前,兩意相近。 〔64〕 敝: 壞。 〔65〕 伐: 誇大。 〔66〕 施: 表白。 〔67〕 已矣乎: 算了吧。 〔68〕 內自訟: 自責。

鑑賞

本篇與前四篇相比,有兩個鮮明的特色: 一是通過評論孔門弟子、臧否歷史人物,來闡發「仁」的思想。一是通過師生對話和孔子自評,來抒發孔門的人生志向和學術旨趣。前者由於有具體的實例作為印證,話語引人入勝,容易捉摸;後者由於對話者敞開心扉,言談生動,使人如入其境,領悟他們的智慧。

評論弟子賢否,往往是針對當時社會上所追逐的風尚,通過分析某一弟子的言行來解答一些似是而非的問題。以本篇所列為例:

一、 「以佞為賢」。「佞」指能言善談,口才流利,當時並不是個貶義詞。比如春秋時晉厲公自稱:「寡人不佞」(《左傳·成公十三年》)。此處「佞」即「才」。「有口才」與「有才能」相通。這在社會急劇變動時期,是毫不奇怪的。各諸侯國欲擴張國力,急需招募軍事、政治、外交等方面的人才,而有口才的士人往往首先見用,所以出現「以佞為賢」的時尚。而孔子十分推崇的弟子冉雍(仲弓)恰恰是不善言詞,不與人爭辯。於是有人認為他「仁而不佞」,懷疑他是否有才能。孔子認為快口利齒,反而會「屢憎於人」。他退一步說:「不知其仁,焉用佞?」(第五章)雖不能斷定冉雍是否稱得上為仁人,但哪裡一定要有口才才是人才呀!孔子重德而不重利嘴的人才觀,是始終不渝的。上篇所引「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也是一例。孔門高足中也不乏冉雍這樣的人才,如顏回、曾參等,都具有渾厚淳樸的氣象。

二、 「妤勇為仁」。好勇也是當時的風尚。「勇」是武士、勇士所不可缺少的品質,也是文士應具備的基本素養之一。所以孔子以「勇」與「仁」、「智」並提。他對子路好勇也是肯定的,所以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的稱讚(見第七章)。可是,孔子並不認為好「勇」即是達到了「仁」德。這是兩個不同層次的問題。有意思的是本篇還列舉了孔子另一弟子漆雕開。他也是個以勇著稱的弟子。《韓非子·顯學》還記載他遇到威脅時「不色撓,不目逃」的威武神色。他還具有謙遜的美德。所以當孔子要他去做官,而他表示「吾斯之未能信」時,孔子聽了表示讚賞。可見孔子認為好勇固然可贊,但還需因時因事有所取裁。

三、 剛者多欲。孔子很重視剛直、剛毅的品德。他認為「剛毅木訥近仁」(《子路》)。但是在當時難覓有剛毅品質的人才。孔子說:「吾未見剛者。」有人舉出孔子弟子申棖性剛。孔子的一段答語值得細細品味:「棖也欲,焉得剛?」(第十一章)在一個動盪的社會裡,貧富貴賤變遷迅速,一個物慾強烈的人,難以抵制種種誘惑。縱然生性剛烈,也不一定能養成真正剛毅、剛直的品格。

四、 獲罪必棄。孔子認為這是一種缺乏分析的錯誤的人才觀。在一個無道的國家裡,有才能的人更容易無端獲罪。所以不能以有罪獲刑為由,一概棄之不用。孔子以其弟子公冶長為例,說他「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還把女兒嫁給他。可能由於公冶長很有才能,相傳他還通鳥語(見皇侃《論語義疏》)。

論語《公冶長·論語》原文及解讀

五、 以聰穎為賢。人的聰穎程度自有差異,以此劃分賢否未必全面。本篇第十三、十四章並列子貢與子路兩才。一是唯恐無聞。關於「性與天道」,孔子確是很少談到。子貢擔心自己未聞。一是「唯恐有聞」。子路性急正直,聞善即行。生怕再有聞,而自己做不到。此兩人都為孔門弟子中之賢者。

從孔子對弟子和歷史人物的評價中,可以知道孔子對仁德標準的把握極其嚴格。春秋列國執政大夫中有幾個口碑較佳的,孔子都未許以仁德。如三次當政、三次罷官都不喜不怒的楚國令尹子文,孔子認為算他是「忠」已可以了,哪裡稱得上是「仁」呢?(見第十九章)只有春秋大政治家子產,孔子對他的評價甚高。說他有四項「君子之道」,即「行己也恭」,「事上也敬」,「養民也惠」,「使民也義」(見第十六章)。所以孔子讚嘆:「人謂子產不仁,吾不信也。」(《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本篇中抒發孔門的人生志向和學術旨趣部分是不能忽略的。第二十六章記孔子與弟子們在討論學問之餘,閒談各自的志向。耿直的子路願自己的車馬衣裘與朋友共享用。深沉的顏淵不願自我誇耀,以「無伐善,無施勞」為願,正合其師教誨。孔子也即興述志:「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使整個社會都敬老愛幼,朋友間講誠信,這是何等高尚的志向。這與後來《禮記·禮運》篇里的「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的大同理想是一脈相承的。孔子有如此崇高的志向,這與他一生執着於仁的觀念以及「敏而好學」是分不開的。本篇末尾記孔子自評:「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確是意義深長。[1]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今河南),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三年,晚年修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