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觀賞黑鰭蝴蝶魚

黑鰭蝴蝶魚, Chaetodon melapterus Guichenot, 1863 ,蝴蝶魚科蝴蝶魚屬。體卵圓形,體側具13條以上斜向上方的暗色紋,尾鰭、背鰭、臀鰭為黑色,其邊緣為白色,吻短為黑色,體型小。背鰭硬棘13枚、軟條19至21枚;臀鰭硬棘3枚、軟條18至19枚。最大體長可達15厘米。也是跟三帶蝴蝶魚配色相似的魚種。

目錄

簡介

黑鰭蝴蝶魚Chaetodon melapterus棲息在淺海珊瑚生長豐富的岩礁平原和礁坡上,幾乎僅以石珊瑚為食,單獨或成對活動,主要活動水深16米左右。體寬闊側扁,近橢圓形,亮黃色至橙色嘴黑色,眼部有黑色條紋覆蓋,眼後有一條黑色條紋延伸至背鰭背鰭、臀鰭、尾鰭包括尾柄黑色鰭邊緣黃色,腹鰭黃色,胸鰭淡黃色透明,體側有水平的橙色細紋。背鰭硬棘13枚,軟條19-21枚;腹鰭軟條14-15枚;臀鰭硬棘3枚,軟條18-19枚。側線鱗片33-42枚。

黑鰭蝴蝶魚不能接受替代食物,因此飼養的話只能用活珊瑚飼喂,飼養一條黑鰭蝴蝶魚至少需要一個1500升的珊瑚生長豐富水質良好運行穩定的水族箱。不建議家庭飼養。[1]

飼養

建議水族箱尺寸:不建議飼養

飼養難度:難

珊瑚兼容性:小心

鹽度:1.020-1.026

溫度:23-28℃

性情:溫和

食物:活珊瑚,SPS為主

最大體長:13厘米

分布範圍:印度洋的波斯灣,阿曼灣和阿拉伯半島的東南沿海

生活水深:1-30米

IUCN評級:LC 低危

生活環境

海洋的珊瑚礁礁區

經濟價值

可以作為價格較高的觀賞魚,在原產地偶爾會被當做雜魚飼料處理。

生活習性

棲息在水淺的珊瑚礁區,偶爾成群遊動,肉食性,以珊瑚蟲為主食。成年以後成對生活。

分布範圍

西印度洋區,包括紅海阿曼灣波斯灣、也門等海域。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