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全景網 的圖片

西緬支派,外文名:Siloam,Tribe of,基督教聖經里的一個民族。

基督教的基本教義有上帝論、三位一體論、基督論、原罪論、救贖論、因信稱義等。基督教的經典是《聖經》,也稱《新舊約全書》,其中《新約聖經》27卷,與天主教[1]完全相同。《舊約》39卷,比天主教的《舊約》少7卷次經。天主教和基督教的《聖經》採用不同的譯本,譯法差別較大。基督教重要節日有聖誕節、復活節、受難節、聖靈降臨節(亦稱五旬節[2])、感恩節。

目錄

簡介

以色列十二支派之一,為雅各次子的後裔。由於西緬在示劍的惡行,雅各預言西緬的後裔將會散居在以色列其他支派中(創49:7)。

根據約書亞記的記載,西緬支派所得的地業是包括在猶大支派的領土中(書19:1-9)。士師記一章3節指出西緬支派及猶大支派建立密切的盟約,為要定居在迦南地,兩派聯手跟迦南人爭戰。並且,利未人的城邑,也坐落於西緬支派和猶大支派的地業中(書21:9-16)。因此無可避免,西緬人在王國時期與猶大國息息相關,而支派的存亡也跟分裂王國的南國一脈相連。然而儘管西緬在猶大的支派中承受的地業不多,從存留的族譜記錄顯示,西緬人直至猶大王希西家年間(代上4:24-27),多少還能維持着本派本身的身分、合一和傳統。

希西家作王期間,西緬人遷入西珥的亞拉伯地區,並占有這地(代上4:24-43),也可能包括以法蓮山城(代下15:9)。雖然西緬是雅各的次子,他的後裔在征服和占領迦南前後,均沒有在以色列中取得顯要的地位。例如,西緬支派顯然從未出過一位士師,在底波拉之歌中也沒有提及他們(參士5)。根據歷代志上四章28至33節,西緬支派定居於迦南的南方邊域(希伯來文稱為南地),那是一片幅員甚廣的土地,當中也包括乾旱的區域,但借着每年的降雨和整年四季如春,使初夏必有豐產。這說明了為什麼西緬的領土又稱為「猶大的南方」,這名稱使它與那些占有迦南南部的其他種族分別出來(撒上27:10,30:14;撒下24:7)。

在西緬支派地業的若干地名中,出現了「哈薩」一詞,代表南方區域的居地(例:哈薩書亞,書19:3;哈薩蘇撒,書19:5),在希伯來文中,意為一處沒有圍牆的小村莊(參利25:31;尼12:29),是南地區域中典型的細小村莊。在這類村莊中,牧羊人得以在該地牧放群羊,而半遊牧的民族也可尋得暫時的蔭蔽之所(創25:16;賽42:11;耶49:33)。西緬支派分配得這種土地作地業,因而樂意成為牧羊人,在南地的廣大土地中,四處尋找可供他們畜牧的地方。

西緬支派這種漂泊牧放的生活,促使他們需不斷尋找草場,也因此經常與同樣忙於尋地的沙漠和邊疆部族發生衝突和戰爭。這種交戰情況已在創世記四十九章5至7節所載雅各的祝福中暗示過;後來,希西家年間,西緬人的家族與米烏尼人和亞瑪力人在基拉耳地區爭戰,他們帶同羊群漂泊於猶大的南方,遠至西珥山(代上4:24-43)。

西緬支派的家譜顯示他們有些人與其他以色列支派通婚,事實上,他們也有跟非以色列人通婚。西緬的兒子掃羅就是「迦南女子的兒子」(創46:10;出6:15)。西緬的其中兩個兒子(代上4:25)的名字就是跟隨以實瑪利的兒子而命名(創25:13-14;代上1:29-30);雅憫(創46:10;出6:15)是蘭的後裔(代上2:27)。民數記二十五章6至8節指出西緬人及米甸人之間有緊密的關係。

新約所載的受印者數目中,西緬支派排名第七(啟7:7)。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