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西江月·重九 蘇軾

西江月·重九
圖片來自搜狐網

西江月·重九這首詞是送別徐君猷時寫下的贈別詞。當時詞人照例登棲霞樓飲宴賓客,登高賞菊,而徐守猷已離開黃州四個多月。詞人即景生情,懷念起黃州人尊敬的「遺愛守」徐君猷,特作此詞。

目錄

原文

蘇軾〔宋代〕

點點樓頭細雨,重重外平湖。當年戲馬會東徐,今日淒涼南浦。

莫恨黃花未吐,且教紅相扶。酒闌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間今古。

譯文

樓外點點細雨飄灑,映得江上煙雨重重。遙記起當年,在東徐相會戲馬,看今天,我獨自一人在南浦,分外淒涼。

不要怨恨黃花未吐露芬芳,不如依傍身邊女子。酒興闌珊,無須看那茱萸,古今事不過在俯仰之間而已。

創作背景

  歷史上對該詞的創作背景爭論不一,有人認為這是作於宋神宗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重陽節上,也有人認為作於重陽節前,但大多數學者都認為這首詞是送別徐君猷時寫下的贈別詞。當時詞人照例登棲霞樓飲宴賓客,登高賞菊,而徐守猷已離開黃州四個多月。詞人即景生情,懷念起黃州人尊敬的「遺愛守」徐君猷,特作此詞。

  一說此詞作於壬戌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重陽節,當時身處黃州的蘇軾登高上棲霞樓,念及弟弟子由而寫下此詞。1077年,蘇軾改知徐州,他的弟弟蘇轍送他到徐州任上,兄弟相聚數月,相得甚歡。八月,蘇轍將赴南京留守簽判任,與蘇軾依依惜別。

賞析

  該詞上片寫別情,開頭兩句寫景由近及遠:「點點樓頭細雨,重重江外平湖。」這兩句詞行文結構上的整齊對仗,也為這首詞的意境鋪開增加了無限的美感。然而,空間上的開闊卻和時間上的收縮不同,後兩句詞人開始交代事件:「當年戲馬會東徐,今日淒涼南浦。」這兩句應題說明了送別一事,通過時間上由遠及近的對比,借「當年」徐州聚會的熱鬧氣氛與「今日」送別友人的淒清情景作比較,更表現出作者當時的寂寞和失落的悲涼心情。上片營造出的詞人送別友人時的矛盾心理,很好地暗示了他與徐君猷的感情之深,於是下片起韻先說道:「莫恨黃花未吐,且教紅粉相扶。」這兩句詞人站在朋友的角度言語,他深知朋友還不想離去,重陽節後菊花就快開放了,但是由於離別兩人無法共賞秋菊,這便是「恨」的由來。此時的詞人已經不似過去那樣對離別傷感斷腸,歷經人世風霜和厄運的蘇東坡此時已經可以笑對人世間的悲歡離合和仕途上的沉浮進退。人的一生就在俯仰之間,醉酒當歌,及時行樂,這才是把握與朋友短暫相聚的最好辦法。所以詞人一個「莫恨」便打消了「淒涼南浦」的婉約惆悵,「黃花未吐」「紅粉相扶」兩處相應的意象,在字面上也通過飽滿的暖色色彩渲染了全詞的溫熱的氛圍。結尾兩句詞人點出心意:「酒闌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間今古。」等酒喝得差不多了就不用再上山看茱萸了,人生就是轉瞬間古今變換了。重陽節本來應該賞菊,還應該遵循舊習俗佩帶茱萸香袋以辟邪氣、求長壽。此時詞人卻認為這一切都不必要,人間一切都在俯仰之間,相聚總是短暫的,別離是令人悲傷的,不用拘泥於這些風俗。乾脆縱情暢飲一番,直到盡興酒闌。這種略帶淒涼意味的超曠情懷與蘇東坡早先寫下的眾多送別詞都不同,這樣的情懷也正是詞人身處人生最低谷時的真實內心獨白。看慣看穿了身邊發生的一切,詞人以空間上極廣、時間上極長、內心極開闊的心理去面對喜樂,面對順逆,面對一切。

蘇軾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與韓愈、柳宗元和歐陽修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1]

參考來源

  1. [ 西江月·重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