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西江千戶苗寨行(龔保彥)

西江千戶苗寨行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西江千戶苗寨行》中國當代作家龔保彥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西江千戶苗寨行

西江,一個苗族人聚居的地方,位於黔東南苗族自治縣境內。一踏上貴州土地,就有熱心的朋友推薦說:去那裡看看吧!很好很有詩意的一個地方,不去此生都會後悔,連當今中國最有名的文化學者兼作家余秋雨先生去那裡看過後都為它的美麗所折服,離去時奮筆書寫下「西江千戶苗寨,以美麗回答一切」的題詞。

受朋友鼓動,一個天清氣爽的八月中旬清晨,我和妻從貴陽出發,同幾位親朋好友及其他遊客一道,乘上一輛大客車,高高興興踏上去西江的旅途,進行了一次頗具浪漫色彩的西江千戶苗寨行。

大客車一過凱里市,就在山大溝深的崎嶇山道上蜿蜒前行,一會兒爬坡,一會兒翻梁,一會兒下山,一會兒又拐彎,把人顛簸搖晃得頭有點暈。好在窗外一處勝過一處、一層勝過一層的青山碧水和綠樹嘉禾,像一盞盞亮度極強的鎂光燈,不時把人眼睛和心情照亮,讓人有一種堅持下去直抵目的地的強烈欲望。

車到西江,用了整整三個多小時,看時間,已是中午十一點多光景。一走到毗鄰景區的地方,就看見一個大小有足球場那麼大的廣場。其上人群穿梭、熙來攘往,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有。他們大都是如我和妻一樣從祖國四面八方趕來旅遊觀光的遊客。但最引人矚目的,還要算那幾十個排成兩排,打着陽傘,身穿苗人傳統服裝,整齊劃一地跳着踢踏舞的苗族大嫂,和圍成一圈吹着蘆笙的苗族大哥。顯然,他們是在用苗族這種特有的音樂舞蹈方式熱情歡迎着四方賓客。大嫂們的舞蹈動作雖極簡單,但舒展大方,非常優美,讓每位遊客有賞心悅目的感覺。大哥們吹出的蘆笙聲也沒啥複雜曲折的旋律,甚至可以說是一些極為簡單的曲調,但每個音符都發自他們內心,不僅聽起來真誠感人,還有一種自然天籟、田園牧歌的輕鬆閒逸……廣場最裡面,是一個飛檐翹角、古樸厚重、造型很美的木製大牌坊,上書「西江千戶苗寨」幾個金光燦燦的大字,把遊客的情緒一下帶進風情萬種的景區。

西江原稱「仙祥」,清雍正七年建「新疆六廳」後改稱「雞講」,1916年易名西江,距雷山縣城36公里,據凱里市35公里,現有1285戶5120人,是我國歷史文化名鎮之一,也是世界第一大苗寨。寨內分為平寨、烏嘎干羊、東引、也通、羊排、也東、水寨、也蔣等8個自然村寨,村村相連,寨寨相通,戶戶相依, 1999年至今一直被列為貴州省重點保護與建設民族村鎮; 2006年,西江苗族刺繡、苗族銀飾鍛制技藝、苗族古歌和苗族吊腳樓建造技藝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同年被列入「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它保留着當今世界上最豐富、最完整、最生動、最詳實、最原始的苗族文化,令許多人類學家、民族學家、社會學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以及文學藝術家心醉神迷,並紛紛趨之若鶩地前去考察、發掘、研究、觀賞、描寫。

苗族本是蚩尤的後代。為爭奪土地,蚩尤與黃帝發生了多次爭鬥。蚩尤失敗後,他的三個兒子繼承父志,輾轉流徙於黃河南北,繼續與黃帝爭分天下。但屢戰不勝。歷經很多年後,撤退至黔東南深山密林中的西江,當時僅餘25戶人家。據苗人傳說:他們的先人蚩尤被殺後,所帶的桎梏被行刑者取下棄之山野。這副桎梏本來已在長途押解中滲滿血跡,此刻更是鮮血淋漓,它很快就在棄落的山野生根,長成一片茂盛的楓樹,血紅似火。從此楓樹就成為苗族人的「護寨樹」 ,也成為西江千戶苗寨重要景觀。

一踏進西江千戶苗寨平坦的街道,觸目皆是造型精巧別致的苗家吊腳樓。樓皆木質結構,大都分為三層。第一層為苗人飼養家禽家畜和存放各種生產工具的地方,第二層為苗人居住的地方,第三層為苗人堆放糧食及飼料的地方。吊腳樓從兩邊青山靄靄的峽谷底部依次往山頂修去,層層疊疊呈魚鱗狀,不僅錯落有致,層次分明,還氣勢磅礴,蔚為壯觀,充分顯示出苗族能工巧匠在建築上的聰明才智和高超技藝。

街邊一戶戶人家,因得地利之優,大都做着五花八門生意。有的打造販賣着各種銀器;有的開辦着獨具苗家風味的餐館;有的展銷着鮮艷多彩的苗家服裝。銀器工藝精湛,外形玲瓏漂亮,熠熠生輝,勺、碗、壺、盆、筷子、頭飾、鐲子、項圈、簪子等樣樣都有。看着它們,不由得令人疑心世界上最好的銀器怕就出產在這裡,且苗族這個自古至今酷愛銀器的民族,把銀器的製作工藝玩到了爐火純青、登峰造極的地步。餐館裡的飲食,品種多,花樣繁,味道美。苗家臘腸,肥瘦適中,入口香氣四溢;苗家臭豆腐,臭中帶香,味道獨特,開人胃口;苗家米酒,質地純正,綿柔芳香,不暴烈,不上頭,很養人;苗家服裝,做工精細,色彩濃郁,穿在身上,不論男女,都神采奕奕,英姿勃發。

峽谷底部中心地帶是一條由西向東悄然流過的小河。河水清澈,微風吹過,碧波蕩漾。河兩邊成行的楓樹,枝幹粗壯,葉色青青,在秋陽照曬下,散發出絲絲縷縷淡淡的清香。河上自南向北修建有5座環境幽靜、能夠遮風擋雨的廊廡式風雨橋。據說這些橋是專為青年男女談情說愛、唱詩對歌而建的。苗家一對對美滿姻緣的結成、一雙雙恩愛夫妻的造就、一個個幸福家庭的構建,都得益於這一座座默默站立在歲月風塵中的風雨橋關愛呵護。一個民族,能為自己青年男女愛情的萌芽、成長、發育、成熟提供如此美好的場所,施以如此殷切周到的人文關懷,這個民族焉能不興旺發達、後繼有人?

午飯是在一戶苗人家裡吃的。一百多名遊客分坐在五六條並排排列的長條形木板兩邊,場面很大。這就是被苗家稱作的長桌飯。它是苗家自古至今一直沿用的待客方式。菜很簡單,就那麼五六個,涼拌黃瓜,醃蘿蔔乾,干臘肉片,酸豇豆,素炒白菜,水煮魚,主食是米飯。菜的味道都偏淡,少油無鹽的樣子,既不像川菜那樣麻辣,也不像粵菜那樣甜膩,充分反映了這個民族樸素恬淡的心性。按照苗家風俗,今天是應該有身着民族盛裝的阿美(年輕漂亮的女孩)來為遠道而來的客人用牛角敬酒的。酒是苗家自製自釀的米酒,用苗家崇拜的牛角盛着,自有一種祝福和吉祥的意味在裡頭,誰喝到它都是一種幸運。也許是正好趕上旅遊旺季,客人太多,阿美太少的緣故,我們今天沒得到這份禮遇,大家心裡不免生出幾分淡淡的失落感……

峽谷右側最高的地方是觀景台。登上這裡,居高臨下,縱目馳懷,整個西江美景盡收眼底。為了把一個完整的西江帶回家去,既讓未來這裡的親朋好友一睹它的芳容,也為自己留下一個永久的紀念,我和妻及其他遊客紛紛爭搶着最佳位置與西江留影。西江的藍天白雲、青山綠水、亭台樓閣、房屋低舍、街道店鋪、以及河流稻田,驟然間都和我們一起進入鏡頭,融為一體,不但與我們身體進行了一次零距離親密接觸,還與我們的心靈進行了一次深情約會。

夕陽西下,暮色降臨,村村寨寨炊煙漸起,雞犬互答時,我們依依不捨地離開西江。在大客車緩緩開動即將馳去的那一刻,我透過車窗望着山上山下剎那間像打開潘多拉寶盒般燈火輝煌、璀璨奪目的西江,禁不住在心裡默默地對它說:再見,美麗的西江,等着我們,我們還會再來…… [1]

作者簡介

龔保彥,男,作家,陝西省漢中市南鄭區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