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西坪鎮寶山村

西坪鎮寶山村隸屬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西坪鎮,村中有大寶山而名寶山村[1]

中文名: 寶山村

所屬地區: 福建省安溪縣西坪鎮

人口數量: 2189人

著名景點: 大寶山

目錄

隸屬與位置

寶山村:隸屬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西坪鎮,村中有大寶山而名寶山村;歷史上為安溪縣積德鄉崇信里高山鄉,曾在此設置寶山鄉和寶溪鄉;位於安溪縣東南部,是西坪鎮的西南片區中心位置,海拔600-1167米,村崎大寶山中,左有羊角山、右有紫雲山相護應;北面與寶潭村、內社村接界,東與大壠格相鄰,西面與珠洋村、蓋竹村連界,南面和留山村相連;距西坪鎮政府11公里,西水公路自村北經村中向南直穿而過(界內4.5公里);經留山、平原、羅岩,龍涓可直通長泰、華安、漳州等地;村中虎柏山格十字路口,是寶山周圍十多村的主要聯結點。虎柏山上的移動、電信基站可覆蓋周圍幾十個村莊。位於村中險要位置的古屯兵寨--石古寨、名聞遐爾,歷史幽久。

歷史與人文

寶山村蕭氏族源|肇姓祖蕭大心:系商殷微子啟之十一傳,因功封蕭國,裔以國為姓;大心十九傳至蕭何,輔漢功高,封鄼侯;尊為蕭氏一世祖;居河南。三世蕭彪居蘭陵;七世蕭望之:太子太傅,漢儒宗,徙杜陵。子蕭育號原圭(為浙江和高山手抄譜一世祖)。二十世蕭整:汝南淮陰令,徙居蘭陵(今江蘇丹陽);系南朝齊·梁朝祖。廿五世蕭衍受齊禪,建梁國為武帝。廿九世蕭珣號珩,南海王,弟蕭瑀相唐朝至遘,凡八人入相,世稱「八葉傳芳」;三十三世蕭華為玄宗開元宰相,封徐國公;三十四世蕭悟為大理司直,子官嶺南隨任,初入閩。三十八世蕭坤號曦為刺史,中和元年(公元881年)立廟於泉城,時閩審知稱王·多族附之,獨曦以祖耀,不冒固始;以曾祖已先入閩稱之為榮(又譜尊為入閩祖)。四十二世蕭仁憲任安溪縣令,弟蕭大盛遷居溫陵(今泉州)·為溫陵派祖。四十七世蕭潢號宗為戶部郎中,入莆老居莆岱。四十八世蕭萬初肇安溪。四十九世蕭紹字大振為司法參軍,紹興五年護高宗至明越二州,後歸鄉掃墳·呈家譜高宗御覽,高宗御書「忠孝」兩字於譜端,為「鳳翼家譜」之佳篇。五十二世蕭頡任安溪縣丞。其年間有宗祖蕭草先入安溪。五十三世蕭繼發號和,登陳文能榜進士,謫泉州授教,居溫陵為泉州公;五十六世蕭老松(徙泉港蕭厝),石松(徙晉江安海·東石岑兜),雪松(泉州、安溪祖),韋松(徙晉江蕭下·侯蕭),朴松五兄弟,因時之需。或上山,或入海,各分居發展。雪松自留守故家蕭厝園。五十七世蕭添仔兄留守溫陵,添仔自遷安溪新溪里,新康里柏葉山兜與族人聚居;雪松老隨之。五十八世蕭本號性本:有志嚴泉,喜清溪崇山駿谷之勝慨,於明洪武廿五年(1392)正月初八日,是日風和日暖;性本自柏葉山兜·龜山後啟程,卜居崇信里高山,為現(寶山)高山蕭氏始祖。至今已傳至廿三世(即蕭何的第八十世);所用字輩:學乃身奇寶、儒如席上珍,君賜為丞相、必用讀書人。(高山自十世始用)蕭從我:諱娘愛,字興和,明末清初崇信里高山鄉人(公元1601-1652年)。武藝高強,善謀略。清順治九年三月;有山賊數千人入侵崇信等地,蕭從我募眾40多人抗擊,斬敵百多人,勇奪敵軍黑旗,後因其足為葛籐所絆,不幸陣亡。縣令深為蕭從我的義勇所感動,將其事跡申報清廷,得賜「義勇可風」匾額一方。其牌位立於鳳翼祠、豐田祠內。春秋奉祀。蕭良溉:號六一;清崇信里高山鄉人(公元1617-1708年)。為人素好善。康熙廿八年(1689)十月間,從縣主羅為光下鄉收糧,歸至內寮山之公婆杉,遇雨憩息。有同行一人,素為富不仁,忽杉下發雷震死。公且身如醉夢,隨雷飛騰二十八里以外到家,不特行、行李不失一件,且點雨不沾衣。及醒,使報震死之家,則斗秤俱入於小瓮之中,傾之不能出,拔之亦不能動。此善惡之報,蓋昭昭不爽也【詳載於清·乾隆丁丑版《安溪縣誌》卷之十、雜記篇】。蕭振輝:諱蕭皎,字明侯,諡潔齋。清崇信里高山鄉人(公元1756-1824年)。道光二年壬午鄉薦奏名貢生;歲進士。蕭皎之成由國學、勤農商,以營農產茶葉著稱;時建有「戀寶樓」名聞鄰里(詞曰:高山戀寶樓,珠洋大房溝,赤石土窟後,培田映寶樓)。蕭皎得進士後,即進行豎旗祭祖活動;從高山祖祠至其宅,先輩墳墓;共立旗十八對【分別在鳳翼祠,豐田祠,內坂厝,上培洋茶館,述志堂(上培洋外厝),戀寶樓;高山二世祖蕭森桂墓(水庫上飛鴨墓),三世蕭元欽墓(分流格路上),四世蕭文福墓(琵琶形),等蕭皎上輩相關墳墓】。其「選魁」牌匾現存鳳翼祠、豐田祠內。蕭錦芳:諱蕭金獅,字鎮侯,諡桂園。清崇信里高山鄉人(公元1776-1826年)。道光六年丙戍鄉薦奏名貢生;歲進士。蕭金獅之成由俊秀入國子監生。現其墓在寶山村南大墘路下,牌字曰:「歲進士桂園蕭公墓」。蕭秀亨:諱金鋉,字餙侯,清崇信里高山鄉人(公元1768-1841年)。道光7年丁亥鄉薦奏名歲貢生;捐納鄉鐵大賔,掛匾顯祖耀宗;建上培洋上厝大廈。其「文魁」牌匾現存鳳翼祠、豐田祠內。蕭毓資:諱綿山,字泰侯,清崇信里高山鄉人(公元1748-1835年)。道光八年戊子薦奏名歲貢生;捐納鄉賓贈修職郎,掛匾顯祖耀宗;其「武魁」牌匾現存鳳翼祠、豐田祠內。

村落與村民

寶山村原名高山,1979年設行政村名為寶山,全村人口2189人,為梁房閩系鳳翼派,全村都姓蕭,下轄三大自然角落:玉斗美[包括分流隔、過溪](1979年前與大壠格、內社同屬園潭村)、石草池[包括蓮花池、豐田、大墘、埔尾嶺]、高山洋[包括玉坂、田玖壠、上培洋](1979年前和石草池與蓋竹同屬珠洋村),村址、寶山小學設在村中部福柏山(該片區於1997年新開發、現已成村文化、人居之中心)。寶山村蕭氏與泉港蕭厝、晉江蕭下、安海、泉州市區蕭氏是同族;都是在宋元至明初由泉州徙居各地的兄弟分派。明末至清道光年間,據族譜載記有兩百多名蕭氏村民先後遷徙台灣淡水等地定居,已繁衍近萬人;明末清初有數十名村民,直徙或經長泰、泉州等地,遷往浙江處州府、溫州定居;已繁衍有兩萬多人。清時有多人徙居三明,龍海等地;也繁衍千多人。

自然和景觀

寶山村之主山峰--大寶山:原名高山、大帽山(因山勢雄偉高俊壯觀,呈圓壯,遠看如帽而名);此山海拔1167米,是安溪縣的主山脈之一,是安溪縣崇信里三大高峰之第一高峰;山頂坳平多奇石,有天然石鐘,石鼓,石豬,陽六三師石神龕等。明洪武廿五年(公元1392年)蕭氏徙居此地,把此大帽山改名為大霧山(村名定為高山村);並在山上立奉山神曰「揚六三師」——遙敬蕭家遠祖漢太子太傅蕭望之,取弘揚漢蕭氏遠祖蕭何至蕭望之祖德之意(蕭望之系蕭何之六代孫;後因筆誤,石龕名變為『陽六三師』)。系隨蕭姓徙住地第一高峰之傳續而名大霧山(因蕭氏列傳避世,南遷後,具穩藏先祖尊貴之名,但為敬祖,蕭氏所到之處,裔都把該居地村莊的第一高峰改名為大霧山,並立以山神之名,遙拜先祖。現安溪官橋鎮內村之第一高山峰,泉港塗嶺鎮漳腳村之第一高山峰等蕭氏居住地,也都把該地的第一高地命名曰大霧山)。而高山村之大霧山,又山勢高大,常年雲霧縹緲更適大霧山之名實。在峰頂極目遠眺,百里青山皆入眼裡。山腰上部有一股清澈的泉水,長年不干;四周林木茂盛,滿山茶樹,分外飄香,不愧為「高山雲霧出好茶」。此山盛產烏龍茶—鐵觀音,本山,梅占,奇種等名茶。山下梯田,茶園,果園,民居鱗次抒比,依山傍形。陽六三師的前身乃漢儒宗,功於漢;後因奸所害,屈終,英靈更顯。年中秋之夜,明月天更清,常有信士於中秋之夜,到大霧山頂求「陽六三師」顯靈,在山上入睡求夢(俗稱運仙夢)。明朝萬曆年間(公元1573-1619年),有崇信里詹仰庇在朝中任職時,常在朝中言他家鄉風景非常秀美,特別是山峰;傳至皇帝,皇帝就宣他,叫詹仰庇把他家鄉那座很『水'(美)的山畫出,呈給皇帝欣賞此山之景,此時詹怕被皇帝奪去「風水」,便把高山村之大霧山畫出代之。皇帝賞讚曰:「有它高沒它大,有它大沒它圓,有它圓沒它『水』(美),有它『水』沒它山頭一窟水,果然真『水』,就把次山賜名為大寶山。自此大寶山周圍都沒有斷腸草。」有詩讚曰:有他園,沒他水「美」;有他水「美」,沒他山中一窟水;有他水「美」,沒他奇茗遍傳五洲四海里「。又聞,詹仰庇為大霧山意外得敕大寶山後,還攜大寶山產之茶葉進貢給皇宮,治癒皇后喉痛病,皇帝大悅;詢及產地,詹稟告之;皇帝御見此茶黑如鐵、可藥可品、有大慈大悲觀音之廣容性,就把此茶賜名曰「鐵觀音」。固有「皇敕大寶山鐵觀音」之稱。今山頂尚存聖旨石一塊,以志其事。民國十二年間,有龍地石匠林定、林和兄弟(林和是蕭如波之襟弟),來高山村石草池蕭如波家,幫蕭如波開石塊修石頭建房時,深感「揚六三師」神祐。為高山村蕭如波,親雕刻造「陽六三師」石龕一套,不取蕭如波之薪酬,提意說:「神祐是大家的,不過意的話,就寫他叩謝就可」。得到蕭如波的同意後,就用青石五塊,上刻「大寶山」,中刻「陽六三師」,左刻「民國十二年立」,右刻「龍地林定叩謝」,下一平板石。豎立在大寶山最頂峰,讓後人瞻敬。(現物依然存在,可惜的是:把「揚」字誤為「陽」字,原來的「大寶山」的「寶」字不知何時被改為簡體字的「寶」字,「十二」兩字被塗掉,被篡改了原來的歷史面貌)1979年高山村從原園潭大隊、珠洋大隊獨立為大隊時,以村之大寶山峰為榮,把村名改為寶山大隊;這就是現在的寶山村定名之由來。石古寨(古屯兵寨):在大寶山脈西北方,寨四周徹有5米高石牆;四周懸險,旁邊山脈有殺人石。海拔920米。古崇信里之要塞之一、常住兵,可避患。(據蕭氏族譜載,明嘉靖廿一年(1542)高山鄉蕭文賢在此當差值勤把守)。石古寨初建於明·正統十三年(1448年),時沙縣鄧茂七常遣將擾安溪各地,知府熊尚初昌民依山據險築寨以拒之;高山蕭森貴昌首在大霧山西北金鳳山頭磊石初築,據險要為先,以避賊擾。明·正德元年(1506年)、正德九年(1514年),廣東、汀漳亂兵擾境,蕭元欽再擴築寨牆避之。嘉靖十二年(1533年),永安賊眾攻占安溪又三婁次進攻崇信、新康等里。蕭文賢率族擴建寨圍矩賊之擾長時固守,直至泉州府通判柯遷督兵解圍。並受命為崇信里四甲里長司職把守,把寨堡擴建至整個金鳳山頭,達十多畝面積,可容上百人小住和小種。引三股暗道泉水入寨,牆高達三丈余,壘石為基,壘土為牆,中為分司,西為武所,東為巡司,共百餘間。能容幾個月之守。與白葉坂堡共為崇信里之要堡。堡成後、對於在嘉靖廿六年(1547)的陳日暉部眾擾境等婁次賊亂起到最大的安民之功。在順治三年(1646)九月,盧恕散兵達三千多人,由永春進攻龍涓、崇信等里時,我鄉民因寨堡之固而無被侵。最為典例是順治四年(1647)冬,我里內灶陳爾峰之亂,圍困我鄉寨達半年之久,攻難克;後因判民之傳信,被切斷三條暗水道。時眾智以冇谷撒屋頂、尿泡衣物爆曬日光。使賊心虛難久困、疑係傳錯信,要出我鄉三判民,言我有三系草索之人送出給他們。氣把那系草索之三人押在石古寨旁石上殺死,後退兵之。固有石古寨旁的抬(殺)人石之美傳。

視頻

《盛緣山歌》西坪鎮之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