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肉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血管肉瘤 |
英文名稱 :angiosarcoma 中文別稱 :惡性血管內皮細胞瘤 就診科室 :腫瘤科 發病部位 :好發於皮膚、皮下、肌肉和骨組織也可發生於口腔、縱隔和腹膜後等部位 其次為軀幹、頭、頸部 通常是單發,大小不一,直徑為1~4cm 質硬,呈結節狀或斑塊,表麵皮膚正常 偶見靜脈曲張或毛細血管擴張 |
血管肉瘤也稱惡性血管內皮瘤,是由血管內皮細胞或向血管內皮細胞方向分化的間葉細胞發生的惡性腫瘤,較少見。腫瘤細胞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正常內皮細胞的形態和功能特點。 [1]
臨床表現
可發生於任何年齡,成人多見,少數為先天性。好發於皮膚、皮下、肌肉和骨組織,也可發生於口腔、縱隔和腹膜後等部位。常見於四肢、特別是下肢,其次為軀幹、頭、頸部。通常是單發,大小不一,直徑為1~4cm,質硬,呈結節狀或斑塊,表麵皮膚正常,偶見靜脈曲張或毛細血管擴張。有時表現為良性。邊界清楚,生長緩慢。而惡性者生長快,呈侵襲性生長,還有一些則形成轉移,肺最易受累。有些病例,在皮膚腫瘤切除後數年,還能發生轉移。其途徑可能通過淋巴管或血流。 [2]
診斷
主要靠組織病理檢查明確診斷。網狀纖維染色對此腫瘤的診斷有相當價值。
鑑別診斷
應注意與單發性血管球瘤、Kaposi肉瘤鑑別。本病與單發性血管球瘤不同,損害較大,細胞增生不規則,胞核多形。與Kaposi肉瘤也要區別,但後者血管增生更加明顯,內皮細胞更加突入管腔,幾乎經常有紅細胞溢出。在惡性血管內皮細胞瘤中,血管腔比較突出,同時網狀纖維染色時,可見網狀纖維與瘤細胞的關係完全不同,可供區別。 [3]
併發症
血管肉瘤發生轉移,主要是通過淋巴和血液轉移。 [4]
治療
儘可能施行腫瘤局部廣泛切除,局部切除不徹底者可加放療以輔助治療,儘管如此腫瘤復發率仍較高,約有半數患者引流區淋巴結腫大,手術常需同時施行淋巴結清掃,此腫瘤發病率低,對化療是否有效,尚不肯定。 [5]
參考來源
- 許正鋸,潘興南,楊環文. 巨大肝血管肉瘤伴脊柱、骨盆、脾、肺轉移1例. 《 WanFang 》 , 2014
- 金光玉,延光海,趙志梅. 原發性肝臟血管肉瘤的CT及MRI表現1例. 《 中國醫學影像技術 》 , 2009
- 運新偉,王萍萍,于洋,高明. 頭面部血管肉瘤15例診治分析. 《 WanFang 》 , 2014
- 王健,李強,崔雲龍,孫燕等. 肝血管肉瘤:16例回顧. 《 中華肝膽外科雜誌 》 , 2006
- 張偉,王蘭榮,薛鵬等. 原發性肝血管肉瘤的CT和MRI表現. 《 臨床放射學雜誌 》 , 2014
文獻來源
- ↑ 血管肉瘤是什麼有來醫生
- ↑ 血管肉瘤的症狀快速問醫生
- ↑ 血管肉瘤如何鑑別家庭醫生在線
- ↑ 血管肉瘤會引發什麼疾病?快速問醫生
- ↑ 血管肉瘤的治療方法有哪些?快速問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