蕙蘭中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蕙蘭中學最初是在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美籍傳教士甘惠德在石牌樓淳佑橋東堍購地建校,招生興學,校名惠蘭中學堂。蕙蘭中學歷史悠久,人才輩出,培養出郁達夫、施錫祉、陳鶴琴、陳從周等傑出人物。
在中國,教會學校的發展是與基督教的傳播共進退的,中國歷代王朝對基督教的政策時常變化,但大多數都是排斥大於接受。清中期以來,隨着西方列強的對華侵略,基督教在中國有了發展,首先是沿海的大中城市和外國租界,如北京、天津[1]、南京、上海等。
民國成立以後,中國政府一再表示對各宗派一視同仁,基督教在中國傳布,成效驚人。而教派除了傳道事工之外,並致力於各種社會事業,如建設大學、醫院、書局、救濟院、孤兒院等。教育方面,天主教[2]和新教都在中國建立了一大批教育機構,從幼兒園一直到大學。一些中國著名大學均起源於教會學校。
歷史沿革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美國基督教北浸禮會差會傳教士甘惠德創辦蕙蘭學堂於淳枯橋東側,首屆學生僅4人。二十六年停辦。二十七年春復校。學額20名。
惠蘭中學,為5年制中學。實行學分制。課程除國文外,仿美國中等學校設置課程,聖經為必修課,英文每周9課時。畢業生可保送美國滕納遜大學等校學習。學堂中辦有「正則印書館」,學生經申請批准,可去印書館半工半讀。清宣統三年(1911年),更校名為蕙蘭中學堂,改學制為4年。
民國12年(1923年),改學制為初、高中各3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學校先遷富陽場口,次遷上海,加入華東區基督教15所學校合辦的聯合中學。同時又與弘道女中、嘉興秀州中學、紹興越光中學等合設聯合中學分校於紹興。民國30年(1941年)夏,紹興淪陷,學校停辦。同年冬,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上海的聯合中學也停辦。抗日戰爭勝利後,在杭州原址復校。38年春,有高中5個班,247人,初中14個班,532人,教職員50人。
歷任校長有甘惠德(美)、慕珥(美)、葛德基(美)、葛烈騰(美)、徐鉞。
學校簡介
惠蘭中學舊址位於上城區建國中路71號。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美籍傳教士甘惠德在石牌樓淳佑橋東堍購地建校,招生興學,校名惠蘭中學堂。學制初為五年,後改為四年,1923年改為六年。1937年日軍侵華,學校被迫停辦,1945年復校招生。1927年以前歷任校長均為外國人擔任,之後始由國人擔當。1951年學校同前浙大附中合併成立杭州市第二中學。原惠蘭中學的大部分建築已拆毀,現僅存惠德圖書館、「樹人數德」碑、「惠蘭學堂」碑座、小銅鐘等。
教育成果
1998年,吳欣安同學獲第29屆世界中學生奧林匹克物理金牌;
2000年,湯硯蔚同學獲第32屆世界中學生奧林匹克化學金牌;
1999年,陳立先同學入選中國少年科學院首批十三個小院士之一;
2001年,郭晟同學榮獲中國少年科學院小院士稱號;
2006年,張維加同學榮獲教育部頒發的「小小科學家」稱號。
學校榮譽
學校合唱團等文藝團隊多次在全國、省、市的比賽中獲獎;2003年,學校籃球隊躋身全國中學生籃球決賽。
1983年,學校被評為「全國『五講四美、為人師表』先進集體」;
1997年,學校黨總支被中宣部確定為全國重點宣傳的「先進基層黨組織」;
1999年,學校被中央文明委評為「全國精神文明先進單位」;
2003年,再次被確認為「全國精神文明先進單位」。
自1996年以來,學校已連續三屆分別被評為省、市「教育科研先進集體」。
自1998年以來,學校的教育科研成果屢獲殊榮,獲得了浙江省人民政府頒發的首屆、二屆、三屆「基礎教育教學成果評比」一等獎2個、二等獎5個,省教育廳頒發的基礎教育科研成果評比一等獎2個、二等獎3個。
2001年,教師的教育教學論文獲獎或發表近500篇,其中,獲國家級一、二等獎10項,省級二等獎以上30項,市級近50項。
視頻
蕙蘭中學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轉載)天津基督教會簡史,新浪博客,2014-05-21
- ↑ 天主教,中國政府網,2017-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