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落梅風·斜陽外 李致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落梅風·斜陽外
圖片來自搜狐網

落梅風·斜陽外是一首寫離情的小令。全曲五句,前三句寫外景,後二句由外入內,寫畫樓中的人。小令借景抒情,描寫因離別而內心掀起的波瀾,表達企盼離人早歸的殷切之意。

原文

李致遠〔元代〕

斜陽外,春雨足,風吹皺一池寒玉。畫樓中有人情正苦,杜鵑聲莫啼歸去。

譯文

正是殘陽籠罩下的黃昏,下足了春雨的池塘里,晚風徐來,輕輕地拂動寒玉似的水波。華麗的閣樓中有個女子正滿腹閒愁。杜鵑請不要再不停地啼叫喚人歸去了,縱使一再呼喚,那個人還是不曾歸來。

賞析

  這是一首寫離情的小令。此曲,句依定格,首句不押韻。後四句押「魚模」韻,其中「足」以入聲作上聲,「玉」以入聲作去聲。「苦」為上聲,「去」為去聲。北曲無入聲,而上去聲通押,故也無不合律全曲五句,前三句寫外景,後二句由外入內,寫畫樓中的人。小令借景抒情,描寫因離別而內心掀起的波瀾,表達企盼離人早歸的殷切之意。小令用語含蓄,使相思的悽苦表達得更為深沉。

  開始兩句寫外景。從閨中人眼光望去,此時只見斜陽西下,由於春日雨多,水平堤岸。第三句繼上文寫景而又暗融抒情,句中「寒玉」一詞是對清涼晶瑩的溪水的一種比擬。如李群玉《引水行》:「一條寒玉走秋泉,引出深蘿洞口煙。」曲中「寒玉」就是她見到的溪水。「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這雖也在寫景,但它仿佛一面在比喻離別前生活的平靜,一面在描寫因離別而內心掀起的波瀾。離愁別恨似乎經風吹起了,寫來情景交融,不露痕跡。第四句寫閨中人,但它把樓上人的一切外部表象都略去了,而是在有限的文字內集中表達她為離別而痛苦的感情。「畫樓」這個不定人物更能引起想象,通過她而反映了所有閨中人對離人的共同情緒。末句表達了她最後的一點希望。樓中人與離人正天各一方,而「催歸」鳥的啼聲更易引起她對遠方人的思念。所以她要杜宇「莫啼歸去」然而,從她對「催歸」鳥聲的敏感,正反襯其心中盼望離人歸來的殷切之意。結尾情意慘切,而用語含蓄,仔細體味,必將引起內心強烈的震動。

創作背景

  這首小令的具體創作時間不詳。李致遠曾滯留在楚地寄居在僧寺里,離鄉多年,又是一位失意的文人,而古人在古典詩詞常常通過春愁秋恨寫離情別緒,思歸念遠。李致遠也不例外,正值春天,詩人思念遠人,於是寫下這首小令排遣春愁。

簡析

  《落梅風·斜陽外》是一首寫離情的小令。全曲五句,前三句寫外景,後二句由外入內,寫畫樓中的人。小令借景抒情,描寫因離別而內心掀起的波瀾,表達企盼離人早歸的殷切之意。全曲用語含蓄,使相思的悽苦表達得更為深沉,仔細體味,必將引起內心強烈的震動。

李致遠

李致遠[元](1261-約1325)字致遠。工曲,今僅存還牢末劇一種,散曲散存太平樂府等選本中。何夢華抄本《太平樂府》注云「江右(今江西)」至元中,客居溧陽(今屬江蘇)。存小令26首,套數4篇及雜劇《還牢末》。仇遠相交甚密。據仇遠寫給李致遠的《和李志遠君深秀才》詩中說他「有才未遇政績損」「亦固窮忘怨尤」「一瓢陋巷誓不出,孤雲野鶴心自由」,可以看出他仕途不順,一生鬱郁不得志,但性格孤傲清高。《太和正音譜》列其為曲壇名家,評其曲曰:「如玉匣昆吾。」[1]

參考來源